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将军地区钩沉(三)
将军地区钩沉(三)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2年03月30日

一、新城路西段最老的灰楼


新城路是抚顺浑河北岸东西最长的马路,西起葛布桥头转盘,至今还不断地向东延伸。由于马路过长,为方便管理,将其分成西、中、东三段。

 我对新城路西段最熟悉,因为我就读的小学在路旁,六年中有四年除假日外每天必经这条路。童年的我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留意马路两侧的建筑,那时还没有研究建筑,自然也分辨不出它们的建成年代,只觉得从十二中到雷锋体育场,路两侧没有太新的房子,但有一座非常陈旧的房子。

小学三年级前,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同学到远航文化宫看电影,同学们手拉手排成长队走出校门,通过门前8车道的新城路来到路北,再一直向西走……有的同学嬉戏打闹,有的同学交头接耳,还有的同学目视前方默默地走着,而我东张西望观察着路的两侧。走到雷锋体育场斜对面,我看到了空荡荡的院中间有一座高大的水泥雕像和后边三栋楼房,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只是被其中一栋楼震撼。这座楼,高四层,还保存着木制的格子窗户,外墙的水泥罩面上饱经沧桑,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只能看出常年被雨水冲刷留下的一道道竖印。外墙上伤痕累累,裂缝中爬满绿色的青苔,楼顶还长出了树。这座楼到底经历了什么?楼前的水泥雕像也很陈旧,水泥的表面上有些发黑,很久没上过涂料的样子。这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惊讶于市区还有如此破败的建筑。

后来听我妈说,这里是抚顺石油医院,院中是白求恩的雕像。白求恩是一名抗日战争时期援助中国的外科医生,最后牺牲在中国,是毛泽东著作《老三篇》中《纪念白求恩》的主人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学习《老三篇》的热潮影响下,各地的医院门前纷纷建起了白求恩雕像,我记得以前矿务局医院门诊部前还有一座半身的白求恩雕像,不过全身的白求恩雕像在抚顺还是绝无仅有。

三年级以后,学校不再组织同学外出看电影,但是我经常坐车路过这里。2007年,石油医院更名为石化总医院,一年后的石化总医院进行了大规模的装修,破旧的灰楼消失了,最东侧的楼在原有基础上加了几层,所有的楼被包裹一层铝板,白求恩雕像被粉刷一新移到了正对大门的地方。过了不久,白求恩雕像下落不明,灰楼拆除后平整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十多层高的门诊大楼,原本空旷的院子小了许多。

对于石油医院,以前我没查到任何历史沿革的资料,原本以为对此的印象只凭借我的记忆和道听途说,但是在研究石油一厂时,从《石油一厂志》上找到了一些信息。其实,石油医院由石油一厂、二厂、三厂职工医院合并而成,前身是石油一厂职工医院,当年有三个门诊部和一个住院部,第一门诊部在石油一厂南门,第二门诊部从后葛搬到西葛,第三门诊部和住院部在此地。

石油医院是建国后形成的医院,起初为石油一厂职工服务。1949年工厂百废待兴,只有一名洗眼员。1950年矿务局医院派来3名医生和2名护士,临时成立了卫生室,后改为卫生所。1952年,后葛增加了一处门诊部,称为第二门诊部,南门外卫生所更名为第一门诊部。同年,抚顺桥北端山头东侧建成一座结核病疗养所,这是新城路西段最早建成的楼房,就是后来给我留下的印象的楼。1956年在结核病疗养所东侧建了慢性病职工业余疗养所,这座楼砖混结构,高二层,起脊屋顶下有水泥雕饰,为一座苏式楼。1958年,两处疗养所搬走,石油一厂职工医院成立,原有两处房舍作为住院部。为了区分两座楼,根据楼的外墙颜色将原结核病疗养所称为灰楼,原慢性病职工业余疗养所称为红楼。由于两处门诊部距离住院部远,1974年,在红楼的东侧扩建了一座门诊部,被称作第三门诊部,一楼为门诊部,二楼为外科病房。这座楼是二层的砖混建筑,我小时候它还存在,但路过时注意力全放在灰楼上了,因此它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深。1984年,石油医院扩建,将红楼拆除,原址建成一座7层钢混结构水刷石罩面大楼,于1987年竣工,至今犹存。

为写此文,我特意石化总医院考察两次,发现共有六座楼,1—4号楼分别为门诊综合楼、住院部、体检楼、病案楼,5、6号楼为辅助楼。门诊综合楼的角落里我惊奇地发现了隐匿多年的白求恩雕像,我估计就是原来的雕像,但没有我印象里那样高大。

2019年底,抚顺市中医院与抚顺石化公司签署了租赁协议,决定成立抚顺市中医院石化院区,于2022年1月3日完成了全部搬迁工作,次日上午8时28分启用仪式,这标志着成立六十多年的石油医院成为历史。如今这里,最早的灰楼消失多年,高大的门诊部取而代之,整体丝毫看不出建院时的面貌,只有院墙内的五棵老杨树诉说着历史。


二、“将军街”旁的老房子


以前我写过一篇题目为《新城路西段最老的灰楼》的文章,可是灰楼已经不存在了,我也没发现历史照片,这篇文章相当于追溯历史,起不到现实作用。不过新城路上现存的还有一座老楼,这座楼在路边很引人注意,它的历史却鲜为人知。

这座楼具有苏联风格,砖混结构,外立面原是清水墙,屋顶带人字架和老虎窗,这座楼1956年建成后,经历了五个身份,如今隐匿在城市楼宇中,与周围建筑形成反差。它的外形引人注意,它的身份被人遗忘。

我小时候在将军地区生活,对这附近都很了解,将军地区原本有个怪现象:名叫“将军街”的马路有一条,名叫“将军街”公交车站的却有两处,一处在新城路上,另一处在将军桥北的将军街上。后来第二处公交车站改名叫“将军桥北”了。这座楼在新城路上的将军街公交车站旁,小时候这里是抚顺五职三中,这时外墙已经被抹上了水泥,门窗已经被更换成铝合金的,但瓦质屋顶还是原装。

五职三中顾名思义由抚顺第五职业高中和抚顺第三中学组成,这个特殊的名字也是一个怪现象,其他城市很少有将中专和高中联办到挂同一个牌子的地步。抚顺第五职业高中原本在华山路,抚顺第三中学原本在新抚路十道街,20世纪90年代两家搬到了抚顺商业干校原址,从此五职三中成为名字独特的学校。到了2006年,抚顺女职专、五职三中、电视中专合并成抚顺现代服务学校。抚顺第五职业高中和抚顺第三中学都有各自的历史,五职三中的历史则很短,且已找不到相关档案,反倒是抚顺商业干校的历史信息有一些。

1948年抚顺解放后,11月3日成立抚顺市贸易管理局,次年这个局依次改名为商业局,工商局。为了提高商业职工文化知识水平,工商局从1950年4月开始在六道街组建商业干部培训班,也称“抚顺市商业干部学校”,向社会招生,每期3个月,然而只办了一期便撤销。1952年根据政务院《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精神,开设13个扫盲班,要求学员认识1500个字。同年9月,扫盲班整合成国合贸易业余文化学校,实际上就是借用新抚区中小学教室早晚上课。1954年,市政府撤销工商局,成立商业局。1956年,抚顺市商业职工学校成立,次年增设商业技工学校和工商界讲习班,又成立了商业职工业余文化学校,1966年全部撤销。

这时的商业职工学校并不在“将军街”公交车站旁的三层苏式楼里,而是位于高山路的原抚顺森林防火队,后来的橡胶二厂办公楼。但是,商业职工学校成立时,将军街旁的楼已经建成了,当时归哪个单位使用呢?我查询过许多资料无果,听说这座楼当做过市二十六中,我曾以为楼建成后就是二十六中在使用,其实不是。

一天我在路边等车,刚走了一辆车,我一见跑也追不上就没跑,这时一位老奶奶和我搭话,告诉我车次很多,没必要撵车,那样会很累,就这样我和她聊了起来。她今年84岁了,从1955年来到抚顺后就住在将军地区,最初她就住在新城路旁的将军派出所东侧东电一公司住宅,对50年代的将军地区很了解。她告诉我五职三中那座楼是当时将军地区标志性建筑,建成时是河北区政府。我研究过抚顺区划的历史,听说过河北区。

我在《将军地区的路名来历》一文中写道:“将军地区向前可追溯到沈吉铁路以北的将军堡。1956年前,将军地区还是农村。1953年5月9日,将军堡的铁道南侧有住户迁入,设立将军村,由新抚区管辖。1955年1月12日,将军堡合并到北关街道,开始向城市过渡。1956年8月,城建部门在将军堡以南至浑河的地方规划路网,建设住宅,并将新开发的地方命名为将军街(地区),成为新设立的河北区的一部分,正式成为城市。”原来将军堡南开拓后由荒地变成城市,河北区应运而生。据《新抚区大事记》载:“1956年8月17日,抚顺市调整市区区划和建制。设新抚、露天、望花、东洲、河北五个区。同时,新建的河北区把浑河北部的葛布、将军、北关、永安街,以及前甸乡、方晓乡、高湾乡划归进来。”可见当时的河北区规模之大,与现在的顺城区管辖范围相当,因此区政府办公楼规模不小。河北区存在时间很短,1959年4月29日,抚顺市人民委员会决定调整市区行政区划,撤销河北区,将所辖的街道办事处划归新抚区。

河北区撤销后原办公楼变为二十六中学了?可是我就是在二十六中学读的书,学校发的校牌上写的是1957年建校,这时河北区还没有撤销,建校时的校舍在哪里?我又在新抚区教育局90年代的档案上看到二十六中建于1958年,后搬到将军二校原址的字样,说明二十六中在河北区撤销前建校。纪实摄影师魏连重告诉我,他就是在二十六中读的初中,二十六中建校时在新城路西段的抚顺女职专原址,“文革”前搬入河北区政府旧址,尔后二十六中原址新成立一所中学,名为三十一中。二十六中在河北区政府旧址从“文革”一直到1980年。

那么河北区政府撤销后到二十六中搬入前这座房子用做什么?我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我从《校史汇编》第二卷的抚顺商业学校一文中看到:如何解决校舍问题是复校后的当务之急,“文革”前,商业职校校址被市26中占用,市财政拨款30万元给26中作为校址搬迁补偿费……这说明26中占据此楼前商业职校就已经在此楼,因为26中的原校址被新建的31中占据,市教育局才将26中迁入商业职校。直到1969年商业职校停办,商业职校与26中维持了几年两校共用一个小区的局面。

1979年5月4日,经抚顺市革命委员会财贸办公室党组批准,次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1980)第307号文件批复,正式恢复抚顺商业局职工学校,又于同年7月成立了抚顺市财贸干部学校,两家为一班人马。同时,抚顺市二十六中搬至辉南路将军二校原址。1980年复校时,仅有一栋面积2000平的3层教学楼,除了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教室严重不足。1982年,在原楼的南侧建起一座3000平方米的5层教学楼,1983年4月经辽宁省商业厅批准,财贸干校更名为商业干校。1984—85年新建1000平方米的二层楼,楼上礼堂,楼下食堂,于1986年建成。我在市档案馆查询时查到1982年提议商业干校建教学楼食堂和大礼堂的文书。

这座楼并非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建筑,楼高三层,建成时作为区政府办公楼在将军地区也是首屈一指,改为二十六中后是将军地区够档次的学校,商业干校恢复后为为抚顺培养了一批商业干部,改成五职三中后在抚顺知名度很高。值得一提的是,原抚顺市长丁兆民曾是复校后的首任校长,只是我看见的拍摄于1981年12月的毕业照片中没有他,他那时已经调走,市委财贸部副部长孟宪忠兼任校长。1986年,商业干校更名为抚顺商业学校。20世纪90年代,抚顺商业学校撤销,五职三中迁入。

这座楼还有一件传奇的故事。五职三中刚撤销时楼门前还有几家修车房,后来搬走了。直到2014年,这座楼闲置了十余年,产权单位决定重新利用,他们想把一楼改成门市房对外出租,正因年久失修,便将两层楼板全部拆掉重建,只保留外墙。这就导致原建筑成了一个空壳,且原建筑是砖混结构,按理说很难保证楼外墙的质量,只能用铁丝将外墙与新筑的梁捆绑。在楼板和房顶拆掉后,工程还停滞了一年多,我多次路过楼前也搞不懂是在干什么,很少有将楼板拆掉只留外墙的,而且工程停断断续续,空壳墙壁经受风吹雨淋,这座楼可谓是“楼坚强”。2018年,这座楼经过一番拆建,终于建好了,建好后的屋顶和原来很像,只是比原本坡度缓了一些。2020年,二三楼作为现代服务学校汽车实训基地的教室,一楼作为门市房陆续出租,有开锁匠、洗车房、佛店等个体户入驻,洗车房还把墙壁扩大了。我看见拆下来许多很大块坚硬的具有60多年历史的红砖被当做垃圾运走,感到很惋惜。

我研究抚顺城区历史快十年了,2020年我才开始研究将军地区微观的历史,此前将军地区的历史研究一直是空白。我偶然想到,将军地区最老的房子是哪个呢?毕竟将军地区在建国前并不存在,思来想去就是“将军街”公交车站旁的这座楼。

不仅如此,它也是新城路旁最老的建筑。


三、将军街载满我童年的记忆

我从小就生活在将军地区,生活了20多年。我对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有着深深的印象,这里的许多角落装载了我的童年记忆。

将军地区是建国后开发的新区,其命名来源于一个叫将军堡的村落。关于将军堡这个名字的来历,至今还是个谜。1928年,中国东北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铁路——奉海铁路(沈吉铁路)竣工,16年后,将军堡火车站设立。

将军堡村位于铁路北侧,当时只有几十户人家,南侧是片平地,少有人烟,所以车站建成前铁路南侧并没有名称。将军堡站建成后,车站南侧的地区逐渐有人口迁入,曾经的空地就被划归到将军堡村。到了1956年,将军堡脱离县的管辖,成为城市的一个地区。1958年,将军地区按将军街划分成西将军和东将军。至此,将军地区已不仅仅是“堡”了。

将军地区范围很大,西起雷锋体育场,东到苏抚铁路,人们将将军地区分为东将军和西将军也许为了方便管理,现在的一些单位还存在这种叫法。

在将军地区居住的20多年里,我走遍了这里九成的街路。东西走向的高山路、新城路、辉南路、梅河路、临江路;南北走向的将军三街、亦工街、将军街、靖宇街、柳河街,我都记得清凊楚楚。除此之外,将军地区还有很多条无名的小马路也点缀了我童年的记忆。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将军街。

将军街,起于将军堡站前向南延伸至将军桥,中间与三条马路交叉。将军街不长,不足1000米,这条看似不起眼的马路恰恰是将军地区的中心,它汇集了商业、教育、邮政、通讯等网点。

小时候,我经常听大人们讲起居住平房的经历,那是种无奈,同时也充满着温情,邻里之间互相熟悉,谁家有什么困难会主动帮一把。但当我记事时,将军街两侧已没有平房,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新建的新抚区第一和第二教师公寓。第一教师公寓正对着将军商场,楼下是一排欣欣向荣的柳树,春天来了,柳树梳理着长发似的柳枝,随风飘逸;第二教师公寓在将军桥旁,被高大的榆树掩映着,夏天到了,一群打扑克的老爷子在树下活跃。一辆刷着绿白相间的黄海牌公交车正从新城路十二中前方拐了个弯,徐徐驶来,车门旁清晰地写着无人售票4个红字。

这就是在我上小学以前在将军街时常看到的景象。

将军商场是我熟悉的购物场所,它位于新城路与辉南路之间,是该区域唯一一座标志性公共商业建筑。从我记事起,将军商场就已经加入大商集团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楼体的外墙上挂满了广告牌,其中正门上方写着:“新世界,新

时尚,新生活”。字的上方有个太阳,太阳下是几朵向日葵,好像要鼓励我和葵花一样向暖

绽放。

将军商场前身是市消费联社抚顺城商店的一个门市部,在当地百姓口中叫将军大合社,1958年改为将军商店。1980年以后,市房产局在将军地区建起了许多新式居民楼,使得居民激增,窄小的大合社里十分拥挤。1985年4月,抚顺市人民政府投资150万元翻建将军商店综合门市部,翻建后名称改为将军商场,这个名字沿用至今。将军商场于1986年开业后,在“河北”影响力很大,据说这家商场当年担负着将军地区10万居民和无线电八厂、抚顺矿灯厂等60多个集体单位的生活物资供应任务。当初,将军商场的经理和副经理都是我家邻居,在那个不太富裕的年代里年节能买到令人艳羡的肥肉。

将军商场为三层楼,一楼最初卖各种食品,二楼卖服装和布料,三楼卖家电美术工艺和自行车。2001年后,一二楼都变成超市,三楼改为台球城。我去过无数次将军商场,但三楼始终没去过,可是一二层给我留下了无数的记忆。我曾在一楼碰掉一瓶罐头,惊慌失措地逃出商场;我曾在二楼的楼梯口卖紫砂壶的小摊搞恶作剧,将价签互换;我曾在二楼买过好几辆玩具车和一百本《哆啦A梦》漫画;我还在二楼西北角卖饼干的货架上买过整个货架最贵的“康元提子”牌饼干,现在看当时不过只有8.4元一盒……

将军商场门口,有4辆儿童投币摇摇车,形态各异,所放的歌曲也不同。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迷恋上摇摇车了,坐在车上不愿离开,投了1元又1元。那时摇摇车是放磁带的,我经常把人家磁带的一面都唱完了,也把我妈妈兜里硬币花净了才罢休,现在想来挺傻的。摇摇车非常狭窄,2003年的某一天,我穿着当年最心爱的32码的绿色凉鞋,发现我的鞋比摇摇车落脚的地方都大了。那一刻我自豪地在心里说:我长大了!可那时我还不知道,人生路漫漫,成长没有终点且路途遥远。

这些快乐是属于“90后的,那么对于老年人,将军地区那会没什么室外娱乐运动,就连广场舞也没兴起,除了摆弄新建的几个健身器材就是在板油马路上闲逛了。不知哪一年,是谁组织了将军秧歌队,把闲散的老人聚拢在一起,每天傍晚7点,在最热闹的将军商场门前锣鼓喧天。秧歌队老太太居多,即使有老头陪着老太太来也不参与扭秧歌,而是跑到路旁抽烟闲聊。这些老太太真有毅力,寒来暑往,只要不下大雨或雪几乎不间断。夏天她们拖着汗水湿透的衣服挥舞着手绢和折扇,左右开弓,冬天她们穿着羽绒服踩着积雪发出咯吱吱的声响……过了两年,秧歌队的演出地点改在了将军堡站前的延吉路市场。从那时起,我看秧歌的次数更多了,在延吉路市场的小广场上,不知度过了多少个傍晚。

现如今,秧歌队解散多年,当年扭秧歌的那些老人不知是否还健在,身体是否还如从前一样硬朗。生活还是大同小异,虽没了秧歌队,但有了唱歌队,将军地区的老年人用不同的方式一样娱乐,没了秧歌队的延吉路市场依然人来人往。

对于小孩子,将军地区的教育资源很丰富,以前有五所小学。将军街上,有一座小学叫将军一校,建于1954年,现在还叫将军一校,只是原来的位置在翻建时被新抚区第一教师公寓所占据,正门朝向辉南路了,这是将军地区最早的小

学。后来相继建成将军二校、三校、四校、五校。将军二校是教学楼使用时间最长的学校,将军三校是我的母校,将军四校里的工厂子弟最多,将军五校如今鲜为人知。2005年,我

上小学,从那以后,伴随着绿树红墙丁香花香的校歌,我不断成长。2010年,学校翻建,我在将军一校上学,在那里度过了两年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光……

关于娱乐,是曾经几代人不敢想的事情。从前,去商场、洗澡、看电影就是娱乐了。我妈那一代人年轻时,正好是上世纪80年代,将军地区就一家大型商场,还没有大型浴池,电影院也只有两座。那时每个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车队、卫生所、工程队、子弟学校和电影院,将军地区最大的电影院莫过于矿灯厂俱乐部了。在我小时候,矿灯厂俱乐部已经倒闭了,高大的楼体破烂不堪,里边满是废品。将军地区的新城路旁,还有一个叫将军游乐场的电影院,这个建筑于1987年建成后营业不久就关闭了。将军游乐场是全市唯一一个地下电影院,此建筑的用途有两种:在战争年代可以当做防空设施,在和平年代可以用作娱乐场所放电影和跳舞。小时候我坐车路过将军游乐场总会想,这么破的烂尾楼怎么不拆除呢?后来真拆除盖高层了。我想,曾经十分热闹的俱乐部,会有很多值得追忆的事,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吧。

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留意街道两侧的招牌。我发现,最初的招牌是用油漆刷上去的,后来是贴上去的,直到现在是挂上去的。那些变化着的店招,实际上也是时代变化的缩影。

将军街上有我太多的记忆,仿佛在每一栋建筑、每一条小路上,都能在我的记忆深处找到曾经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西流的浑河水,存在过,也生动过,但最终还是一去不返,只有记忆变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