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将军地区钩沉(一)
将军地区钩沉(一)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2年03月30日

李想

 

(一)寻找亦工街

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我曾在亦工街住了二十年却不知道亦工街在哪里。这话还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我小时候生活在将军街西侧,从小就对亦工街这个路名熟记于心,那时别人问我家住哪里,我就会告诉他住在亦工街,问的人也一听就明白大概是哪,亦工街对于老抚顺人心知肚明、不言而喻。我想,市民对亦工街的熟悉可能来源于抚顺的公交车站名——将军三校(原四十一中)与将军街中间的亦工街车站。不过你要问亦工街是哪条街,多数人说不清楚。

1.jpg

关于亦工街的位置,可以肯定的是在雷锋体育场以东、柳河街以西,可是那里有十多条小胡同,只有一条宽一些的马路,还叫做将军三街,具体哪条小胡同叫亦工街呢?我尝试着搜索地图,地图上只显示了两个名为亦工街的公交车站、亦工社区和亦工街商店,同名的两个公交车站相隔就有600米远,我还是搞不清楚哪条路是亦工街。

我查找了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抚顺市市政设施建设志》,找到了一些零散的信息,就在书内抚顺部分街路名演变表中,发现现在的将军街建路时叫辑安街,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亦武街,柳河街文化大革命期间叫亦文街,将军北街建路时叫将军街,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亦工街,还有怀德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叫亦农街。看来这是一套路名。

接着我向抚顺地方书籍收藏者辛宝贵询问了《抚顺公共交通志》内关于亦工街车站的情况,书内显示:1956年1路车开通时起点和终点分别是葛布街和抚顺城站,中途石油医院的下一站是十二中,并没有亦工街车站,因为在此之前亦工街还叫将军街呢。而1960年后环路形成了,终点变为十二中,就在石油医院到十二中之间加了亦工街车站,这正好验证了亦工街一名产生于六十年代。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将军地区还是一片大荒地,只有北山下的将军堡有几户居民,所以通往将军堡的路被称为将军街。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将军街和辑安街分别更名为亦工街和亦武街,在此期间亦工街附近新设为公交车站,就以马路的名字命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条街改回原来的名字,亦工街车站已被市民熟悉,所以没有改,亦工街一名才流传至今,而亦武街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就在亦工街车站设立的二十年间,将军堡居民南迁,将军地区已建成大批民宅,成为居民聚居区,辑安街旁建成了将军合社和将军一校,比原来的将军街繁华起来。1985年,将军桥开工建设,辑安街就成为新将军街,原来的将军街变为将军北街。

3.jpg

如今靖宇街北端,劳模公寓东侧,通往远洋城楼盘的路就叫将军北街,这条路距离亦工街车站一公里。我认为,此路虽然叫将军北街,但它是亦工街的可能性不大。我又查找了1992年抚顺公安局编撰的《抚顺市门牌资料汇编》,还真找到了将军北街的记载,上边显示当时的将军北街路旁的地标有:液压件厂(将军华府)、化纤染织厂、石材二厂(远洋城小学校)、轮胎翻新厂。因此可以证明《抚顺市门牌资料汇编》中的将军北街就是现在的将军北街,却无法证明是过去的亦工街。

将军北街与靖宇街相连,为什么不叫靖宇北街,而叫将军北街呢?靖宇街附近有靖宇南街(后开辟)、靖宇西街、靖宇东街,唯独没有靖宇北街(未开辟),这条路完全可以叫靖宇北街。我想也许是沿着靖宇街向北走就是将军北沟(将军堡),才没有把这段路叫做靖宇北街,而叫做将军北街。也许是这条路建成时叫将军街,新将军街产生后老将军街退居二线,正好老将军街在新将军街北边,才叫做将军北街的。

4.jpg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推论,我又问儿时住在靖宇街的文友徐品,他居然告诉我以前没有这条马路,就连高山路也没有。徐老师出生于六十年代,在靖宇街附近一直住到八十年代,如果那时没有现在名为将军北街的这条路哪里来的亦工街一说呢?更何况《抚顺市市政设施建设志》上明明写着将军北街在1959年被命名为将军街,这说明60年代以后这条街已存在。

为了互证徐老师的记忆和资料的正确性,我查了1964年的卫星地图,从中大致看出,现将军北街的位置不是一条成型的路,并且在80年代的部分地图中,也未发现此路。60年代将军地区成型的马路很少,然而我发现,地图上在沈吉铁路北侧的山下(现泊林铭郡小区)有一段路,这段路是原高山路西段。

高山路于2006年西延并拓宽,成为202国道。西延前,高山路东连瑷大公路,西在将军河东侧与新城路交汇,西延后,泊林铭郡小区前的这段高山路废弃,变成社区内的小马路。2011年,这条路通往新城路的铁道口撤销,便在延吉路市场西出口附近修了两孔桥洞,这条路西出口改道了。

5.jpg

接着我查找了1940年的抚顺地图,惊奇地看到这段路,这段路西端没有变化,东端截止在现劳模公寓,再向东没有路。这说明当时高山路东段并不存在。不过这里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穿越两次铁道,与其形成“人”字形的路。尽管这条路穿越铁道部分已经废弃,还是可以看出这条路就是怀德路。

因为怀德路就是亦农街,最终得出,与怀德路交汇的路在高山路建成前叫亦工街。

6.png

现在的将军北街又是怎么回事?我找到资料:将军北街原称针织一厂路,该路通向针织一厂(化纤染织厂)、采石二厂、将军果园。长期以来土路凹凸不平,雨天泥泞不堪,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和职工通勤。1975年发动以针织一厂为主的群众修建了柏油马路。这说明现将军北街建于1975年。但是现将军北街并不通将军果园,通向将军果园的是泊林铭郡小区前废弃的高山路,又说明,原高山路西段与将军北街在1975年成为一条路,当时都叫将军北街,只是高山路建成以后,曾被命名亦工街的将军北街成为高山路的一部分,群建的将军北街入口改为靖宇街,将军北街这条路被一分为二。

以上的推论符合现实情况:亦工街是最早的将军街,解放前就存在,文革时期它与怀德路分别称为亦工街和亦农街,文革后期此路延伸至针织一厂路,更名为将军北街。高山路建成后此路作为高山路一部分,不再叫将军北街,高山路西延改道后,此路成为无名路。此外最有力的证明是,将军河东侧的亦工街车站就在此路的不远处……

调查一番,我才知道,亦工街就是我小学时放学路上看到的通往铁道北的路。现在,住在泊林铭郡和南山秀水小区的居民是正宗的亦工街人。

(二)将军河上的小桥

浑河上有一座由将军街通往南站地区的桥,名为将军桥,这座桥建成于1986年,距今已有30多年历史。这座将军桥建成以前,还有一座将军桥,不是在这里,而是在新城路上。

1.jpg

在新城路亦工街通往石油医院的路中,有一条小河沟,名为将军河。这条河是浑河的支流,发源于马场沟(现远洋城二期北),1937年日本炭矿修建了河的右岸,新城路至北山头的回水堤,河的左岸直到1956年新城路建设时才有,是从石材二厂(现劳模公寓)、石油八公司院内、市建三公司(现南山秀水)至浑河河口,现已成由将军北街流向浑河的排水沟,另一座将军桥就在这条小河沟上。浑河将军桥建成以前,将军河上的将军桥就叫做将军桥,等到新桥建成后,当地居民为了区分两座桥,管浑河上的桥叫将军桥,管将军河上的桥叫将军小桥。

我小时候家住亦工街,小学在将军三校,每天上放学都要经过新城路,路的中途有一条倾斜的小河沟,起初小河沟很宽,后来小河沟东岸建了水岸虹桥小区,河道变窄了,水也变少了。那时的河道充塞了工业废水,特别是夏天的傍晚,一股臭鸡蛋壳的味道弥漫在新城路上,我屏住呼吸快步走下将军小桥所在的大坡,才敢深深地吸一口气。除了恶心,还有令我恐惧的事情,就是将军小桥的两侧没有栏杆,取代的是一段不足一米的矮墙,这两边的矮墙或许存在好多年了,表面抹的水泥已经风化,露出红砖。小学时的我每走到这里都会不自觉地向马路偏,生怕掉进河里,所幸新城路很宽。这座桥上没有桥头堡,并且很短,以前我不知道它叫将军小桥,甚至不知道这是一座桥,那时只听说这里叫“小桥”,我还合计小桥在哪呢?

将军小桥是住在将军地区的居民很熟悉的地方,好几个小学同学住在附近,家长们在接孩子互相闲聊的时候,互相问起家的地址,只要对方一说"小桥",就明白了。“小桥”虽小,桥的南侧依然有许多居民楼,不过这些都是80年代以后建成的。

解放前,将军小桥所在的新城路是一条乡道,路宽仅5米,不仅狭窄,还弯弯曲曲。1956年,市里投资修建新城路,建成了由将军街(亦工街)至宁远街这段,当时还没有将军小桥。1960年,将军三校建成(当时称葛布四校),将军河东西岸居民的流动量才大了一些,资料并没有记载将军河上到底当时有木桥还是没有桥,但是即使没有桥居民也能过河,新城路北侧还有沈吉铁路将军堡桥呢。1965年,河北的排水沟上建了六座小桥,位于将军河上有三座,其中一座就是将军小桥,建成时桥宽只有12米,拥有两个桥孔。 1983年,新城路西段拓宽为40米,将军小桥也拓宽到40米,就是今天的样子。

原来将军小桥的北侧,有三座小桥,一座是将军堡站西侧的截洪沟小桥,一座是靖宇街上的截洪沟小桥(将军河小桥),还有一座是将军小桥平行的将军堡铁路桥。这座桥处于沈吉铁线上,上个世纪20年代就存在了,只是它也很短,名不见经传,没有专门的记载。我看到这座桥两侧有浆砌石八字墙,虽然水泥为近些年的,但是黑石头看着很老。与这座桥并排相连的也有一座铁路桥,可以看出此桥建成时间不长,兴许是2009年沈吉铁路改造时建的吧。大概十年前,铁路两侧安装了隔离网,新城路通往将军北街的岔路口被封了,却在延吉路市场西头新建了跨铁路线的涵洞,涵洞下建了一段弯曲的马路,来往将军北街的车辆则需要钻桥洞,该路经过的将军河上又一座小桥诞生了。

将军小桥的南侧一直到入浑河口,原来并没有桥,直到雷锋体育场建成,临江路西延,才新建了一座桥,为了方便观众进出雷锋体育场,又建了一座桥。2006年,水岸虹桥小区的建成,在河上建了两座通往小区的桥。2016年,为了打通被三条支流河分隔开的十里滨水公园景观步道,建成抚西河口、将军河口、葛布河口的3座景观桥,其中将军河口桥长70米、宽2.5米,采用连续梁桥结构,桥面采用木塑栈道,这是将军河上第一座木塑桥梁。

高考前,为了缓解压力,我有时从将军小桥沿将军河岸的小路散步,走到雷锋体育场再返回。仲春之时的夜晚,将军河岸两侧的居民楼窗内亮起星星点点的灯,我迈着方步走在平坦开阔的小路上,周围很寂静,稍有几辆车和几个遛狗的人迎面路过,昏暗的街灯把人影拉得老长,影影绰绰地浮现在路面。这时才发现不仅狭窄还经常干涸的将军河竟然已有这么多小桥。

(三)将军的五所学校和五条路

将军地区的命名来源于将军堡,将军堡原是一个名叫偃牛庄的小村子,位于沈吉铁路北侧的山坳里,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将军堡,“一五时期”才由乡村发展为城市。

1953年,抚顺市城建局完成了《抚顺市初步规划改造轮廓方案》,这是解放后抚顺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中写道:结合近期部分工厂的搬迁,还将向西连结将军堡、葛布,使河北零散居民区连结在一起,逐步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静、卫生和方便的生活环境。由于新城路原是乡道,为将军堡连接葛布和抚顺城创造了方便条件,将军堡地区的新城路南侧很快兴建起了简易住宅,还陆续建设了五所小学校和五条马路,将军堡地区向南扩展到浑河后,不再是堡了,变为将军地区。

要说起将军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学生最多、变化最小、名声最响亮的小学校,当属将军一校。将军一校始建于1957年,位于辑安街(今将军街)与辉南路交叉口东北方向,将军供销社对面。当时将军一校大门朝西,操场一圈只有三排平房,靠辉南路一侧空缺。将军一校地处将军中心,附近学生多,虽然操场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但教室只有二十几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5年。次年,一座以白色瓷砖罩面崭新的整体四层局部五层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成为即市二十六中后将军地区的第二座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新校舍。该楼与一路车终点站停车场相邻,位于将军一校操场北侧,坐北朝南,与老校舍位置不同,原将军一校正门建起了新抚区第一教师公寓,从此将军一校的大门改为辉南路北侧。我曾在将军一校的教室上了两年课,对将军一校比较熟悉,如今将军一校教学楼分别在2012年和2019年进行过两次外立面维修,外貌变化很小。此外,将军一校教学楼东侧至今还保留着建校初期的一排平房,当做学校食堂。

其余三所小学校位置变化就大了,每所学校都经过了地址的迁移。将军地区最早拥有楼房校舍的当属将军三校,校舍位于新城路与柳河街的西北角,始建于1958年,是一座砖混的三层建筑,正门还有精美的水泥花纹。70年代中期,将军三校搬至新城路西段的四十一中西侧,将军二校从现二十六中的位置搬来,此楼变为将军二校。1988年扩建时又在楼的西侧每层接建了两间教室,几十年来,建筑整体基本无变化。该建筑建设于将军地区的早期开发阶段,曾是新城路上为数不多楼的体现了建国后的非苏联风格的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已于2017年拆除,2019年原址建成了将军二校新教学楼。

我小时候就在将军三校念书,那时将军三校已搬到了现址,我曾在将军三校老校舍内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将军三校已于2011年重建,重建后的建筑被评为中宇公司抚顺建筑的经典工程。将军三校老校舍建于1960年,曾作为葛布四校和将军四校,最初整体为三层,局部两层,二楼两侧的楼顶上有两个大阳台,后改为教室。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外立面原为清水墙,80年代改为水泥磨面和水泥砂浆混搭,2006年经过大修,将楼梯和走廊镶嵌瓷砖,楼体外墙由原来的黄色改为蓝色。将军三校校舍坐北朝南,在新城路旁,原先楼前许多果树,树下是菱形的花坛和大片草坪,草坪内有蟋蟀蚂蚁和蜘蛛网,每到夏天的傍晚这里好像微型公园,秋天院墙内外飘着一股清香。楼后东侧的平房是厕所和食堂,西侧有一块苞米地,旁边有健身器材。足球网和篮球架就在操场正中间。操场上还种着几颗比楼房还高的杨树,树下蚂蚁时常搬家,观察蚂蚁就成了我小时候的一项校内娱乐活动。直到老楼被拆除,老树被砍掉,将军三校的许多细节消失了。

将军四校现址在欧博城(矿灯厂)南侧,校舍在1999年建成,之前是一排平房。将军四校成立于1964年,最初在将军三校现址,90年代与矿灯厂子弟小学合并,搬到现在的位置。2016年,将军二校教学楼重建,同学们搬到四校上课。2018年,教育局正式批准将军四校和将军二校合并。将军二校新教学楼启用之后,将军四校和将军五校一样成为历史。

对于将军五校,现在将军地区的居民不一定知道,但将军的老户对五校特别熟悉,由于将军五校的校舍外墙被刷成白色,附近居民都管将军五校叫小白楼。“小白楼”原来就在新城路西段的汽贸公司对面,该楼1964年建成,后于1986年在楼的西侧每层接建了两间教室,墙面依然刷成白色。1999年将军派出所附近动迁,将军五校撤销,学生被分到将军三校和将军一校,将军五校的原址建成居民楼和顺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从此,全市唯一一所“五校”不存在了。

如今,将军地区的五所小学校只剩下三所,但是五条马路犹存,只是这五条马路比这五所学校的历史沿革更加鲜为人知。

将军地区最重要的马路非将军街莫属,将军街北连将军堡火车站(已拆),南接将军桥,长度不足一千米,却是将军地区的中心,和通往南站的主要干道。这条街从北向南两侧原有:石化八公司技工学校、石化建筑安装公司、将军酒楼、将军邮政储蓄所、将军商场、将军一校、将军五金交化商店、建联公司将军商店、新抚区第一、第二教师公寓、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热力公司西将军分公司……将军街建于1957年,建成时仅14米宽,当时这条街叫辑安街,文革时改为亦武街,1985年将军桥建成前才被正式更名为将军街。因为将军合社在街旁,尽管建路时叫辑安街,当地居民还是习惯管它叫将军街。如今辑安街不存在了,辑安这个名字变成了辑安社区。这条街也是在将军的五条街中唯一一条通公交车的,现在有5、19、23、33、43、605、88、107路经过这里。将军街两侧有数十家小饭店,是将军地区最繁华的街巷。

其他的四条马路比将军街还短,也没有将军街宽,这四条街与将军街并排,从东至西数字递增。将军地区开发早期,将军街西侧只有两条路,改革开放后,才形成了四条路,这四条马路也很有意思。将军一街是一条断头路,北起辉南路,南止于梅河路,是五条街中最短的路,也是辉南路西延前的起始点,路旁只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将军育明幼儿园,我小时候就差一点被送进这所幼儿园。

将军二街现在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很多人都以为这条马路是亦工街,地名办的工作人员也搞不清楚这条路的名称。将军二街距离路南的亦工街车站不足50米,最有意思的是亦工街商店和辑安社区卫生所都在这条街上,其实这既不是亦工街也不是辑安街。将军二街比一街长一些,从新城路一直到梅河路,两旁的公共建筑不少。从新城路起,路西侧是国家电网(自来水公司将军分公司)、将军佳苑、复合材料厂(已拆)、电气设备承装厂(已拆)、酱菜厂,东侧是房产公司、跃进变电所。

将军三街原名为抚松街,与将军街同时期建设,是四条短街中唯一一条有独立名称的马路。将军三街北起新城路,原来南端能通到河堤,后来碧水家园小区建成,只通到临江路。这条路旁的建筑全部为民宅,没有公共建筑。90年代旧城改造后,街边门市房多了起来。现在将军堡街道就在将军三街西侧。将军三街并不通公交车,临江路上却有一个名为将军三街的公交车站,我常乘坐的84、601路经过这里。

再向西到将军河边,就是将军四街,将军四街与二街一样在地图上查不到。将军四街建成于80年代初期,在那以前路的西边(将军河与浑河的三角地)没有建筑,煤气公司将军分公司建成后,将军四街才形成。将军四街北起水岸虹桥小区东南门,南至临江路,近些年路西新建了博雅居小区。

将军地区的这五条马路有多少人知道?恐怕只有将军街和将军三街广为人知吧,当然不得不承认知名度与公交站点的设立有关。其实不论是将军地区的五所学校,还是五条马路,很多细节已成为往事,如果没有将回忆用文字记录,恐怕这些就消失在岁月里。

 

 

 


上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