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泠泠七弦传古韵 静听松风有新声
泠泠七弦传古韵 静听松风有新声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6年03月31日

——访我市古琴传承人李成伦


田  旭


也许你的耳朵领略过琵琶的酣畅、古筝的清扬。但对于古琴,庄子曾说“毋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毋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古琴,从来都是要用心与气聆听的,它的声音苍古如虬松染苔,雄厚若击鼓撞钟,也像一位老者正用豁达心态叙述着过往。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一千两百多年前写下的自己隐居弹琴的诗句,如今读来仍让人对诗中那种清幽无限神往。如今,虽然深林已然难寻,但在现代生活中依旧有人在琴声中追寻古人的心境。古稀老人李成伦便是一位这样的人。


结缘古琴  七弦古韵伴人生

    李成伦如今已经76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正如绝大多数艺术大师一样,他的精神跟他的艺术同样保持着生机。 

    前不久,记者有幸拜访了李成伦老师,刚刚步入李成伦老人家门,一阵清淡雅致的檀香便扑鼻而来。在屋内的琴桌上,一张琴尽显古韵。李成伦老师笑容可掬地为记者讲述起古琴的故事。讲到兴起,李成伦老师信手抚起琴来,一曲《梅花三弄》于指尖流淌出来。琴声如落盘玉珠,绕梁不绝,将《梅花三弄》清雅、高洁的气质娓娓道来。其曲千回百转,一唱三叹,令记者不觉屏息凝神,陶醉其中。

    李成伦自幼酷爱音乐,还在一中就读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去沈阳音乐学院向当时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曹正先生学习古筝。然而,出于对古琴的热爱,使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古琴的机会。1961年9月,20岁的李成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古筝专业。恰巧,1961年10月,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重返沈阳音乐学院任教,这为李成伦学习古琴提供了机会。

    对于李成伦来说,跟随顾梅羹这样的大师学习古琴自然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在李成伦多年的学艺道路上,顾梅羹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学习期间,李成伦得顾梅羹先生亲传琴曲数十操,深得顾氏遗韵,而李成伦也成为了沈阳音乐学院的第一位古琴专业本科毕业生。李成伦回顾自己求学经历的时候,依然对那段时光念念不忘。

    半个世纪前与古琴结缘,时至今日,李成伦与古琴整整相伴50余载。但李成论一直没有背弃自己学习古琴时的热情与执着,依然继续研习和弹奏古琴。如今,一张琴,一把椅,便是李成伦人生中最大的乐趣。


感悟古琴   一门古老的“活艺术”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的恬淡平和,可以让人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消除现代社会中与日俱增的压力与浮躁,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真正让人内心平静的其实是抚琴操缦之过程,这个过程所创造的心境就是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的厚度与美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千年以后,唐代诗人刘长卿五言诗《弹琴》中的‘今人’已成古人。放眼当下,不但今人‘多不弹’,略有音乐常识的人有时也会‘琴筝不分’”。李成伦说,目前,仍有很多人将古筝和古琴混淆。“古筝有21根弦,古琴有7根,古筝的声音大,很动听,弹奏的时候加持力很强。古琴声音小,比较内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李成伦说,从古琴的结构和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正所谓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琴就是一门古老的‘活艺术’,是音乐中的甲骨文。”李成伦说。


传授古琴  让古琴之音芬芳开来

    虽然李成伦潜心古琴,淡泊名利,为人低调,但依然有不少古琴爱好者慕名而来,以求点拔。李成伦对真心求学,天资聪颖者则不吝赐教,悉心传授。不过,面对前来求学的学生,李成伦始终坚守“非贤不传”的原则,注重学习的选择、强调道德人品的修为。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认真的精神,让后学之人更为感动,其名也渐渐被学生传扬而为世人所知。

    严师出高徒在李成伦的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李成伦平日里对学生们的要求十分严格,哪怕只有一个音错了,他都会要求学生们重新弹。刚开始学生们对此很不理解,但后来大家都渐渐明白了李老师的良苦用心。李成伦表示,音乐表现上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旋律也可以有一定的变化,但决不可片面地随意解释琴曲,音错了,意境也就变了。这就是李成伦一直所倡导的“惟乐不可以为伪”的理念。“古琴带给我最大的快乐,是可以带领学生及真正热爱古琴的人一起感受‘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这让我感到十分满足。”李成论说。在李成伦教授古琴的过程中,一直秉承“重传承,慎发展”的原则。

    如今,李成伦虽年逾古稀,但其艺术生命却更加勃发,依然在传援、传承着古琴艺术。从2009年开始传琴至今,李成伦先后收受弟子50余人,最小的13岁、最大的50余岁,其中不乏外籍华人。


传承古琴  愿丝桐古韵永久流传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之,古琴在全国各地热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古琴这门艺术。“对于不懂古琴的人来说,古琴遥远,神秘,高不可攀,不少有兴趣者,担心其入门的高门槛而却步,而我看来,古琴是高而可攀、深而可测、神而可解的。”李成伦说,学习古琴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难。在别的音乐里,经典曲目的思想性、深刻性与其难度是正成比的,但是古琴的经典曲目,思想性、艺术性高,难度却不一定高。古琴开始要寻找音位,似乎难一点,但指法、曲目都不复杂。比如说,普通人一般每周上一次课,第日练习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半年就能够学会《秋风词》、《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曲目。

    “学任何音乐艺术先得是音乐爱好者。如果真心喜欢,哪怕从零开始,过程再艰辛,也不会觉得很难。”李成伦认为,学古琴有兴趣就行,喜欢就能学会,入迷就能学习,勤操就能学精,但他希望人们在看到古琴热的同时,能够剥掉功利色彩,让那些真心喜欢古琴的人学这门乐器,把古琴艺术传承下去,也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传承古琴艺术贡献微薄之力。

    在李成伦的居室中,与其朝夕相伴的是他的爱琴“云中鹤”,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古琴之声从此传出,连绵不绝,在抚顺的大地上代代相传。“泠泠七弦传古韵,静听松风有新声”,也正是李成伦所期望和所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