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一路向西散记
一路向西散记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6年03月31日

白翠兰



    西北之旅是我追求的梦想,这个美丽的梦想以火车票拿到手而开始,以20天的西北之旅结束而圆梦,并将行程心得和观光体会如实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自然之美,历史知识,感悟人生真谛。

    在中国的历史上,陕北很穷,穷到河东青壮年活不下去时,为了生存就往河西走,其实叫逃荒,便形成陕西特有的地域文化,即走西口。一曲《信天游》唱得撕心裂肺,眼泪汪汪,当然现在很少有人走“西口”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陕北的变化很大,从普通人那种文明向上的精神面貌,透视出他们的生活质量及观念的转变,懂得市场经济的作用,怎么样利用特色商品赚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但是,脱贫对于西北地区百姓来说任重道远,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奋斗。

   一、河西走廊

    火车带着我路过河西走廊的第一个郡池——甘肃省武威市。武威又称凉州,位于石羊河中游,是河西走廊东端的重要城市,靠近兰州和内地,历史上曾先后成为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唐河西节度使治所。当然,也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之一。唐代大诗人岑参,曾撰文《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到: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从诗人岑参笔下,我们可感悟出当年武威的繁华情景,以及诗人思乡的情感。举世闻名的铜制“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就出土自这里的“擂台”汉墓。据中国史书记载,自汉朝设郡以来,“凉州”的地名曾改过多次,叫武威、西凉、前凉。其疆域最大时,有半个甘肃那么大,不仅是现在的凉州地区。今天,人们对武威的记忆,总是与“马踏飞燕”联在一起,因为“马踏飞燕”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远高于武威的地名,成为河西文化的核心标志,以及我国悠久历史的佐证遗存(鲁迅美术学院校园就矗立一尊仿制马踏飞燕;环球旅游栏目有马踏飞燕标注)。

    火车带着我们进入金昌区域,才算走进地理学上的西北。金昌归武威管,是一个不大的地方,可金昌在河西走廊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我从车窗观望金昌轮廓,如同黄沙、黄土、黄泥堆起来的,远看金光闪耀,近瞧火红一片。缺少绿色的金昌,让我思考一个词,概念上的“死亡”。其实,也是生活意义上的死亡。如果理解生命的宝贵或死亡的恐惧,约请朋友来西北旅行,亲身体验什么叫戈壁滩、威胁、绝望、死亡等自然现象?就会对生命有一次全新认知,必将鼓舞来金昌旅游的人们乐观生活,珍惜生命。

    车窗外,展现出辽阔深远的戈壁滩。光芒四射的祁连山脚下,住着几户村民,他们的房屋和院套由黄泥掺和稻草建造,充满泥土的芳香。我天真的猜想,这几户原生态的土坯屋里女主人,可能不知道玫瑰为何物,也不懂如何风情万种,而她们爱男人的方式很朴实,天冷了让多穿一件,饿了,要吃饱。那么,这几户原生态的土坯屋里的男人,能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情意绵绵地爱他的女人,先给一个热烈的拥抱,再说我爱你!这时,卧铺顶层的西安旅客,一名30多岁小伙子跟我搭话,并极力向我推荐陈忠实的获奖长篇《白鹿原》。说阅读该书,能了解陕西红军的成长历史和西安变迁的掌故,又能感受文学创新的意境,反映出那个年代农民与土地的生存关系,陕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并诚恳建议我徒步观光陕西汉中,那里是熊猫自然保护区,青山绿水,号称陕西的小江南。在那儿,游客还可以品味陕西中部地区的茶叶甘苦。关于陕西的茶叶,多数人孤陋寡闻,至少我是这样,真没有听说过陕西产茶叶。他自称每年与好友徒步行走一个地方,了解那里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有益城市人身心健康,起到解压的作用。我从他面目表情可读出工作积极,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是那种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人生。我与他就有关生活、工作、家庭、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一致的看法,如陕西人诚实好客,博大胸怀,在遥远的岁月里,包容四面八方的移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就西安本地人而言,我了解到有三分之二来自河南,这也形成西安多元文化。所以,大部分西安人用三种方言说话,即陕西话、河南话、普通话,而普通话是只有在正规场合时才使用的官方语言。

    火车到山丹站了,山丹是一个军马场,一首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指这里,而这里发生的故事,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生活在山丹地域的多数甘肃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尤其农村人的长相,面颊黑里透红,骨骼明朗,线条流畅,这可能与风沙、水土等地理环境有关系吧?正如导游所说的那样,西北人脸上的皱纹可以种麦子,而麦粒饱含艰辛、勤奋、刚毅的元素!全部生活意义刻画在心灵、神态、额头。

    我抬起头来,继续观看窗外沿途的景色,一幅流动的油画展现眼前。由三匹枣红马驾辕的一挂大马车,拉着高高的麦垛,高高的麦垛金灿灿,金灿灿的麦垛上坐着一个女人,女人脖颈上系着一条红围巾,那一条红围巾犹如天空飘来一朵彩云。

    大马车拉着金灿灿麦垛,金灿灿麦垛上坐着一个系红围巾的女人缓缓前行。马蹄嗒嗒,诉说着农民收获的喜悦心情;扬鞭啪啪,展现出农民劳动的火热场面。这个古老的村屯因为有了女人,才使土地充满生机与灵秀。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就是以农民劳动为背景,表现农民满怀激情的劳动场景,田园生活的简朴,尊敬农民劳动的自然状态,因而大画家米勒深受艺术人爱戴与敬重,他的艺术生命与作品同在,永驻我们心中。

    火车抵达张掖站,小站特别安静,安静的让人感到紧张,这不禁使我想起史书上关于张掖繁荣兴盛的记载。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史称甘州,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素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黑河,是河西最大的内陆河,水量大,中游冲积平原肥沃,号称“塞上江南”。唐代诗人王维的《塞上作》,可佐证此地优良环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莫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大业元年(605年),罢肃州,以福禄县入张掖郡。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率十万余人,西巡至张掖,西域二十七个地方政权的使者,佩金玉,披锦缎,前来相会,那场面热闹非凡,十分壮观,以示中国之强盛。当然,这是从前的张掖,而今天的张掖,不如从前热闹,有点冷清,少许人脉,也失去了水美土肥的自然条件,风沙时而吹来,绿色变浅,甚至枯黄。让人费解的是,植被都去哪儿?风沙又从何而来的呢?

    几年前,国内外热衷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一种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概念解读,即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顾自然界承受能力,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过去和现在,绿色地球都很累,它不仅发挥净化数以亿计垃圾的功能,还要承载、修复核裂变的祸祸及军事冲突的戕害,大自然却极少获得生息养身的空闲,真想让地球喘喘气、休休假、歇歇脚。

    二、科技之窗

    火车路过清水小站没停。据旅客说,从这儿下车去卫星10号基地,要比在酒泉车站下车近得多。因此,许多科研人员、基地职工家属都从这一站下,既省时又省力。清水站的下一站是酒泉,让我们领略酒泉的风采吧!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偏西的黑河支流北大河边,如果站在酒泉抬头南望,可见高耸入云的祁连山雪峰。在历史上,酒泉是河西四郡中最早设立的一郡,重要的军事要塞,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看重这一点。如果说,千年中国看西安,百年历史看北京。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千年甘肃看酒泉,百年酒泉看河西。酒泉历史悠久,河西文化积淀厚重,曾经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修长城,设亭障;张骞两次来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窦固击败北匈奴,班超经营西域;西凉王李暠迁都酒泉等。还有一位显要人物,佛教译经家——鸠摩罗什,在酒泉传经说法,翻译佛卷,一住就是十七年。如今,人们著书立说,常用的一些词语,如心田、觉悟等就是出自于大师之笔。今天的酒泉闻名天下,因为这里是中国航天城,也叫东风航天城,是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我国神舟七号飞船就是从这儿送上太空,创造了航天辉煌,也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关注这里。

    火车带我路过曾经是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要塞,从车窗就能一清二楚得饱览古城楼轮廓,以及古战场惊心动魄的未散阴魂。远眺嘉峪关古楼,像一位久经风霜的沧桑老人,静静站在隘口处,把守城池第一道防线,切脉西北山河的经络,述说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注视进出关口百姓人生。

    可是,我这次旅行计划,没有安排参观古城楼,只好从车窗观望,曾经是商贾云集、人口稠密、水草丰盛,如今已退化成植被稀缺、渺无人烟的戈壁上,那座显赫的古城楼,而人类过度开发,又助推这一转变的进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100年的人类实践,不断地启示着我们,在推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关系。

    早在150年以前,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长期以来,人们在向大自然开战的思想指引下,片面地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改造和索取,把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看作是弱者的呼唤,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关系。在传来人类征服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消息的时候,也遭到自然界的一次又一次报复。例如,人口急剧膨胀,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要解决全球的环保问题,世界各国必须联手合作,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监督机制,推广、宣传“环保意识”人人有责的理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的道德经理念,极其符合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法则,而他老人家早早就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三、话敦煌

    敦煌火车站原名叫柳园,是2001年才改名叫敦煌站,凡是来这里的人都想看莫高窟壁画,欣赏研究敦煌艺术。敦煌车站不大,上下车旅客不多,我随下车的旅客走出检票口。哇!天空一片明朗,缕缕夕阳飘洒一地。

    当晚,我在敦煌夜市看到传统工艺制作的夜光杯,既好看又便宜。早在2000多年前,酒泉就出产夜光杯,到了唐代更是闻名遐迩。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曲》,可作为佐证诗文,读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产于凉州(今武威),夜光杯产于肃州(今酒泉),酒因杯而质愈显,杯因酒而名更著,相得益彰,名驰千秋。我看着在敦煌夜市所买到的夜光杯,感觉它的魅力所在,即薄、轻、亮、美,也成为我与月亮对话的一道彩虹。这美丽的彩虹,我要带回抚顺,赠送亲朋好友,一同与月亮对酒当歌。

    一千年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敦煌便是其中一扇最宽阔的大门,中华文明从中原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过敦煌向西而去,传播世界各地。同时,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亦纷至沓来,与中原文化在此汇合交融,这决定了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

    我来西北之前,曾对河西走廊最后一站的敦煌,认真地做过一番功课:一是了解到以“飞天”壁画为代表的敦煌艺术。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是彩塑,壁画,建筑三者完美的结合(敦煌现有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飞天壁画有6000余身),堪称稀世之珍,东方艺术博物馆,保存完好的佛教文化宝库。而来源于印度的佛教经典,汇聚这里,就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季羡林先生认为,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敦煌是一个极其独特的文化存在,它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集于一身,并且以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敦煌文化取得国际地位的基础。

    二是了解到河西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构成中华文明教育系统,其中河西文化的代表人物刘昞,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的敦煌地区文风昌盛,教育繁荣,人才济济,先后涌现出宋纤、阚驷、郭璃、宋繇、刘昞、索敞等儒学大师。其中,五凉时期的刘昞,是杰出的代表。

    敦煌艺术研究院,为了保护这些艺术精品,限制游客参观洞窟数量,禁止拍照,严禁易燃品带入,如火柴、打火机、汽油、洗发剂等。我们参观第一个洞穴是巨大的如来佛塑像,塑像线条流畅,衣袖裤管的褶皱栩栩如生,手指塑造得好像血肉相连,富有弹性,突出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特色。敦煌艺术群,包括洞窟、壁画、造像、经卷,无论是它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还是佛教艺术,确实让我这个不懂艺术的门外汉目瞪口呆,感到无比震撼。同时,惊艳古人的艺术造诣之高,令人望而生畏,无法超越。

    人们来到莫高窟就是看飞天壁画,看飞天壁画必须走进莫高窟,飞天壁画和莫高窟融为一体。当我亲眼目睹莫高窟穹顶上的壁画时,那种吹香散花,衣裙飘逸,水袖飞舞的动感形象,让我为之梦幻般的陶醉,陶醉在古代秀女的衣裙中,绘画的笔尖上,歌舞生平的动态里,犹如与飞天一起飞向太阳初升的地方,飞向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飞向人类的自由王国。

    欣赏莫高窟飞天壁画之后,我认为飞天具有时代性,突出表现了女性在那个时期的社会地位,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并承载着弘扬中华文明的重任。这是我个人对壁画飞天的认知与解读。当然,从艺术角度评论,自己没有说话的资格,就是感觉飞天好看,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至于飞天壁画的艺术价值,专家学者早有定论。与此同时,我也听见个别游客说:“这有什么好看的,都是一些陈旧的玩意”。但是,莫高窟的壁画——飞天,却呼啦啦地飞出国门,展示炎黄子孙的智慧,传递宗教信息,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了绘画技巧,以及时代风貌,才是莫高窟壁画——飞天的核心价值。

    公元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在清理今编(第16窟)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一尊洪昇的塑像盘腿端坐藏经洞中,这个洞窟就是洪昇的纪念堂,从洪昇造像侧面的墙壁中,出土文物五万余件(公元4世纪~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其中,价值连城的五千多份经卷,在西北沙漠静静躺了上千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种种猜测仍然继续。

    发现藏经洞的小人物,叫王圆箓,湖北麻城人,私售藏经洞文物所得,用于“三清宫”重修,这个小人物永远与藏经洞的大历史紧密相连。从照片看,王道士的长相瘦小枯干,可怜巴巴,满目苦难与敬业。我走到王道士发现的藏经洞门口,由于洞穴修复,只能站在洞穴门前凝视一阵,看看破损简陋的小房子,而房子里收藏的宝贝全部搬迁博物馆陈列。于是,我又追进博物馆内看,看王道士卖给外国人剩下的余物,有佛经、字画、彩塑、酒帐单等文物。在长长的经卷纸面上,抄写的文字没有修改的痕迹,以及精美的书法令我赞叹不已,难以置信,甚至怀疑这是千百年来尘封的文物吗?

    四、西行思考

    敦煌,是汉朝布置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郡城,唐代称沙州城。敦煌以西,穿过茫茫沙漠和罗布泊,就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作为祁连山北麓最西一块绿洲——疏勒河支流的党河绿洲,既是河西走廊的终点,也是通往西域诸国的起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郡城。当然,这是从前的说法,也佐证敦煌的地理位置有多么重要!

  我漫步敦煌市区,感觉早晚凉爽,中午太热,小城不大,整洁紧凑。从街区建筑格局看不出丝绸之路的印迹,       (下转40页)(上接32页)以及久远的繁荣,只有震撼世界的敦煌艺术穿越时光隧道,展现出2000多年前的敦煌全貌。同时,也思考本次西北之旅,就我个人来说,收获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真谛;收获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即“丝绸之路”,最早由谁提出来的。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我们从这个概念本身,可看出对外贸易的核心问题,主要是以出口中国的丝绸为主,以及茶叶、瓷器等。黑格尔认为,“命名是一种权力,而使用他者的命名,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对权力的认可。”然而,“丝绸之路”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是最初通往西域的贸易之路,如果再问这个概念是谁最早提出,多数人还得想一想,或者摇摇头,说一声不知道。

    我们按时登上70次特快火车,开始快乐的返程之旅。火车即将抵达兰州,兰州抻面的名气大,无论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兰州抻面的招牌。兰州,因为风沙大而出名,一旦刮起风沙来遮天蔽日,整座城市处于昏暗恐怖之中;兰州,还因黄河穿城而流,一跃变成依山傍水、瓜果飘香、人文景观优美的城市。我真想站在黄河岸边看兰州,也愿意聆听黄河左岸的故事。此刻,只能走出车厢,站在月台上歇一会,转一圈。看看兰州的天、兰州的云、兰州的太阳,还有兰州的风。


上一条:小小说四篇
下一条:莲花湖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