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永恒的经典
永恒的经典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3日

 

 

  萧红,这个名字想来大家很熟悉。第一次对她有印象是源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文章开篇写到“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笔就把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跃然于纸上。这篇文章在所有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独树一帜的,也因此让我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名字——萧红。

    偶尔间读到这样一段话“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了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一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当时就被这样情趣的文字所吸引,其实亦不是多么的华丽,但却偏偏惹人喜爱。借此文字,让自己回到多年前的少女时光——夕阳下伫立在红彤彤的灿烂中,心里淡淡的,心思飘到不知名的地方。看看作者,又是萧红。心里对她的喜爱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正式读她的作品,是《呼兰河传》。呼兰河,这座小城并不繁华,但在萧红的笔下却平凡得亲切而生动。说其亲切,是因为这小城与我的家乡一样。严冬一到,小城就整天飘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哈气,一遇到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文中对东二道街大泥坑的描写,真的多次带我回到了童年生活的民居街巷。记忆中我家门前也有类似的大大小小的泥坑,“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每到下雨的时候,都要绕道而行。“天晴的时候,水分完全被蒸发,那里边的泥,又粘又黑。”说其生动,是她在童年的后花园中,与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的细节。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都是那么无忧无虑,快乐自由,都是如诗如画般的美好。这些情节是我初读这部小说时印象最深的地方,因为它带着我童年的色彩。

    惊艳于萧红细腻的感觉,“三月的原野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让人再一次领略了境由心生的感动与美好。这种惊艳的吸引,让我佩服得很。

    除以上情节,其他的地方都只是看个热闹而已,不知所以然。那时甚至想:这到底是散文还是小说呢?那轻盈的文笔流淌下的文字,朴实而真切,真实中的寂寞在一个个故事中毫无保留的彰显着。前一部分的轻松与后一部分的沉重,压得我不得不放下。为自己的不理解而惆怅,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

    当我第二次把它捧在手中的时候,已走过了青春,经历了由女孩到女人的过程。站在女人的角度再次感知萧红,佩服她抗婚的勇气,欣赏她对爱情的理解与追求,更能体会她创作《呼兰河传》时的内心。当她远离家乡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正处于最艰难的人生时期。在她承受病魔和情感折磨的日子里,不难想象她对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不难体会她三十岁左右的美妙年华所承受的凄凉与悲切,不难感受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真的为她而难过并默默地流泪。

    《呼兰河传》无疑是丰满的,丰满在寂寞、丰满在美好、丰满在悲伤、丰满在希望。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语做点缀,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但我分明听到了一曲凄凉的笛声。这笛声曾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听到过,那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浓缩的影子,有良知的中国文人笔下的呐喊。萧红对家乡的爱是深切的,是炙热的,但故乡人的愚昧无知又是她所要表现的,可以说这部小说中她既不带感情色彩,又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复杂的情感流露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聪明,她选择了真实而坦诚的述说。

    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管它是散文也好,是小说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曾经那样的吸引我。再次读它,品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它是如此的诱人,诱人在反复琢磨中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的魅力是无以言表的。心灵的坦诚是萧红的个人魅力,正因如此,也成就了她永恒的经典。


上一条:艺术感悟随笔
下一条:东北的靰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