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艺术感悟随笔
艺术感悟随笔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3日

孟凡涛

 

 

    艺术的呈现往往是一种偏执,首先不能哗众。但一味剑走偏锋则会陷入迷途。起码她不应该是强词,更不该是夺理。就像一丛繁茂的鲜花,人人喜爱,但无人关心种子的力量。我只是不去描绘呈现出来的,而只是选择她的内在,寻找她的根源。虽然二者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究其根本只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一面繁荣欣欣,一面深沉蓄力。

    但往往我们的思维惯性,都是在可见性与共识性中汲取定义,少有的是选择事物背后隐含的意义,而探究她,再现她,多少会违背可见与共识的意愿,并让人无从着眼、无从分辩。我不会为此担心,因为艺术本身不是分辩,感受应是先导,而艺术家应长时间在那个感受里,才会成为艺术家。所以“博伊斯”说人人是艺术家,是对的,因为人人有那个感受。而人人不能成为艺术家只是你用分辩遮闭了感受,更不能长久守候感受罢了。而我在艺术上我只对自己负责,如果非要获得赞同的话,我只是在提供另一种方式,另一种可能。若非要给予解释的话,这种可能也非无源之水,最起码要做很多减法。首先,叙事的、记述的、哲学的、思辩的画面形式我是不考虑的,我更在意的是对话与交流。只有我、画布、景致。其他对我而言都是繁杂的,我想要的是删繁就简后的时刻,这样才能最直接的提供另一种可能。为此、生活上也必须由繁入简,一个人,就一个人。甚至不思考。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们常把多能视为荣光,对于我却是最大的削弱。

    其实、艺术对于人是见仁见智的。我们都是摸象的人,但摸到什么,摸到多少,则要看你的手伸向那里!

20165

 

    机缘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当我在莱比锡美木馆与柏林国家美术馆瞻仰各时代艺术大师时,贝克曼与老卢卡斯与我重逢。因为贝克曼像是我第一次翻阅画册时的授业者,老卢卡斯是我学习古典绘画技艺的伯乐。如果、初识若是我内心呼唤而种下的一个因,善果便是近二十年后的相遇,对我来讲兴奋与赞叹之余像是一次拜谒,更像是一次探寻,同时又是一次解答。

    因为系统而丰富的馆藏不但呈现着西方美术的发展史,背后亦揭示着人的绘画成长路径。从幼儿的涂鸦,少年对事物的朴素模仿,到青壮年对技艺的虔诚,进而到从心所欲,不逾于矩。比如,原始岩画到文艺复兴到印象后印象进而表现主义无不与之对应,而其中又好似一个循环,又好似一次次的进击与突破。而我也在此次的顶礼中寻找着自己的原点与初心,同时亦化解了技艺应当服务于画面的疑虑,而通过此次观礼更是确信自己长时间的训练是正确的。

    此刻,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在我这里东西方的艺术没有对立,更没有孰强孰弱。有的是辉映,独照与顾昐。神圣的雕塑与造像的肃穆。李成的高远神秘与卢卡斯父子的神性崇拜,霍尔拜因的严谨、庄重与赵佶的法度、精严,莫奈的花园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这里虽有技艺、工具与面貌的不同,但透过表象依然能体味出这些先贤都是安于时代,用生命去诠释对自然之道的爱与尊从。反而各用其眼、耳、鼻、舌、身、意焕发出各自独有的面貌。就像罗丹所说: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罢。

    而我在缓步之余,绘画之于我,是我向西方取经,或是向祖宗借良方,细思极恐,惊颤之后,拉斐尔,雷诺阿,基弗,徐渭,八大山人,在我神游之际,这些画坛巨擎已然给了我答案,因为他们无不是向罗丹所说的: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尊敬传统,而要会辨别它的永重不朽的宝藏:即对于自然的挚爱与人格的忠诚。这是天才们的两股热情,他们都崇拜自然,实在,他们从没有撒谎过,传统是这样的授给你钥匙,用了它你可以跳出因袭的樊笼。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

    立定精神,仿佛“大涤子”千里传音“画从心画,而障自远矣”。

201610

 

    当我们在给一件事物确定概念之前,已然在概念之前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概念。我们会依据形象将看见的模型化、逻辑化,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与想象,因为这样更符合逻辑。往往有形易被看到,而无形被忽略。当那个近似乎抽象之物从具象中抽离出来之后,我们得以依赖的叙事性结构丧失殆尽,所留下来的艺术元素,她不再以一个直观的具体形呈现,而是将所谓本质的结构臆想并呈现出来。无疑,这是把艺术还给艺术的最佳路径。我更想做的是消弱、瓦解、重组形象,同时又在介乎于某种形象的的基础上,提供给我们一种线索,寻着这条线索,仍然能在的画面中引起各种关于自然的想象。我更喜欢创作方式是,法天、法地、法四时。并且用我的的双脚去真实的感受地气,这样才能让我触摸实像!

20156


上一条:大雪(组诗)
下一条: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