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抚顺传统胶片摄影研讨会实录
抚顺传统胶片摄影研讨会实录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方  言
  
  
      关于这个研讨会,详情知之甚少,只是前几天接到王丹电话,说是有个胶片摄影的研讨会,好像是日报社的一个命题,和市文联创评部一起主办。估计编辑们也想搞清楚手机都有800万像素的摄像头了,为啥还有人用胶片摄影。开始想根据研讨的内容整理出一篇文章,但觉得这样记录更真实,也能更好的阐述个人观点,现场和语感都好,气氛也在。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以下对话根据录音整理,有适当删节(无关话题和带脏字的口语)。开头几句没来得及录音根据记忆整理。
      时间:2013年6月21日下午2点
      地点:抚顺市第六中学 李勇摄影工作室
      人物:赵丹竹(抚顺日报记者)、王刚、王丹、方言、陈晓明、李勇、石广达、解鹏、孙文波……
      王刚:(对着赵丹竹)马上退休啊,还有2年了吧我。你说喜欢摄影大半辈子了,这些东西都鼓捣熟了,看着数码相机好,快,但还是喜欢不起来,好像是缺点儿啥。可能也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怀念,(抬头看见方言进来,点头)你来晚了啊。都开始一会儿了我们。
      方言:你们继续。(环视四周和众人相互招呼,在几个讲台拼成的大桌前找椅子坐下。掏出手机,切换功能键,录音。)
      王刚:很多时候,在看展览的时候,看那些我们敬仰的前辈摄影大师的作品,那种传统胶片的质感,毒人啊。(众人笑)
      赵丹竹:王老师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
      王刚:88年吧,当年还是你们报社搞了一个新闻摄影培训班,主要是新闻这一块的,我参加了。
      石广达:当时办了几期呢吧?
      王刚:嗯,像精华、继发、田新他们都参加过。当时是张铁元、姜素杰老师讲课,好像还请辽报的老师了。这几期培训班带动了抚顺一批人走进摄影圈子。
      方言:嗯。企业的多,我们没赶上。(起身接过解鹏递过来的烟灰缸,点烟。)
      赵丹竹:(转头对方言)刚才王老师说他对胶片摄影的情结了,您觉得从画质上数码相机和胶片究竟哪个好?
      方言:这个………画质上也存在一个喜好问题。摄影本身是个挺私人化的行为,像他们(指王刚)接触摄影的时候就是用的胶片,骨子里都有胶片的银盐情节,就从外在形式上讲,哪种胶片放大以后的颗粒真的是………销魂。
      赵丹竹:具体是指………
      石广达:像森山大道哪种颗粒。
      解鹏:森山很多片子都是剪裁过的,135胶片又小,放大后颗粒就出来了。好看。
      王刚:他很注重后期,也是一贯制的胶片。那个是大家。
      方言:森山一直是135。数码发展到现在,实际在清晰度、宽容度、色彩上已经完全超过了135胶片。尤其是后期可以通过软件调整,而且数码还在发展。一个飞思数码后背已经6千多万像素了,135胶片扫描成数字文件不过3千多万像素。但在味道上,总会觉得缺少点啥,看数码的片子还是有点轻浮,缺少沉稳和厚重吧。
      李勇:数码的暗部太容易出现死黑了,没有层次,亮部高光很容易死白。传统胶片放大出来,暗部看着厚实,亮部有层次。实际我觉得胶片的魅力还在于不可复制,有它的唯一性。如果做商业摄影另当别论,新闻、影楼什么的,需要快捷,需要计算成本。
      解鹏:唯一性挺重要,收藏或出售作品的时候,胶片和数码的价格差就体现出来了。
      石广达:很多收藏还是要求传统手工放大。同样的底片,手工放大的片子和艺术微喷输出相差价格不只一倍。
      陈晓明:我们现在也是一半传统。后期几乎都是冲洗完通过扫描转换数字文件输出。真的要做全部的传统冲洗放大,太累人了。
      方言:放大后的效果也达不到数码这么干净。我的放大机从02年以后就没用过了。(众人笑。方言起身找水,李勇端茶壶给大家蓄水。)
      赵丹竹:胶片现在也不好买了吧。也很贵吧?
      解鹏:网上很多啊。全国的摄影人里用胶片的也不少,还是有市场的。
      王刚:但一想也挺可悲,柯达都黄了。(众人议论)
      方言:柯达是民用胶片这一块,好像是一个车间停产了,不是所有的胶片吧。柯达主要在医用胶片赚钱,民用还是少数。现在德国禄来买了爱克发的生产线,还有捷克的fomapan,还有美国的一个什么牌子都看中胶片市场了,又都生产胶片了。
      李勇:我们还不算传统,很多摄影家已经又开始用17世纪的湿版和铂金技术了,上次在北京遇到………(手机电话进来,录音中断。)………我这有他画册(在讲台拼起的桌子上散乱堆放着画册,李勇翻出一本,递给赵丹竹。)
      赵丹竹:(指画册中的图片)这样的一张照片,成本要多少钱啊?
      李勇:这种4X5的彩色负片,要几十块吧。我现在就是这样的机器,他们的更大(指王刚、陈晓明等)
      王刚:我们是8X10,成本更高点。
      赵丹竹:4X5和8X10 是指?
      王刚:胶片的尺寸。胶片分135、中画幅,大画幅。我们一般用中大画幅的机器,拍风光。他(指着方言)是135和中画幅的,一张也不少钱。
      方言:我摁快门没那么贵,6X7摁一下5块钱。算过。
      石广达:5块钱120也不便宜啊。用什么卷?
      方言:TMA-X、HP5啊。30多一卷,10张,一张3块多,加上后期药水啥的,一合成本就出来了。
      孙文波:135便宜。可以盘片自己缠,效果也不错。有那个5222的电影胶片,用过吧。
      方言:嗯。135现在就用那个呢。就是《辛特勒名单》和《007皇家赌场》开篇用的黑白胶片,效果确实不错,宽容度高。但在清晰度上和他们大画幅没法比还是。
      (王丹推门进,拱手致歉,说明迟到原因。王丹让李勇带去洗漱,家里停水,还没洗脸,大家继续聊。)
      赵丹竹:大画幅除了能使画质更清晰还有什么好处?
      王刚:慢。能让心静下了。因为它的操作过程让你快不起来。不能像135那样举手就摁。支脚架,上机器,换片夹,聚焦,测光,再精确的构图,这一系列事下来,能让头脑冷静的思考了就。
      石广达:放缓了拍摄节奏,也能让自己融入整个环境的氛围中去。能更多的感受。
      方言:这个我弄不了。上次用解鹏的4X5,这边费挺大劲调好对好了,转身那边来两个孩子,形态表情都好,端着脚架就过去了,放下就摁。结果曝光还行,但都是虚的。太急了。(众人笑,议论)
      陈晓明:冠布一蒙,立刻就慢了,想快也快不起来,像是一种仪式。
      方言:嗯。你们大画幅仪式感很重要。陈英就好这个,范儿挺重要,支机器以后先点颗烟………(站起来学陈英的样子)
      王刚:现在人心浮躁,真的需要慢下来了,实际想想,我们不需要那么急。胶片摄影本身也是拒绝快餐文化的一种表现吧。你说偶尔吃吃麦当劳、肯德基还行,天天吃营养不说,也腻啊。
      石广达:嗯,还得大餐。
      孙文波:现在是多元化社会,需要啥可以来啥。完全根据个人好恶。
      (王丹跟李勇回来,坐下又是相互寒暄。)
      王丹:(起身拿烟,让各位,都摆手拒绝。自己点上。笑。)你说你们,现在都什么社会了,手机都800万、500万像素了。你们还坚持胶片。也累吧?
      方言:说“坚持”不对。(把烟灰缸递给王丹)这“坚持”感觉像是受苦受累似的,但这些人在用胶片的过程中应该是种享受。手机摄影我不排斥,别看我不用数码相机。我估计以后单反,微单啥的都会被淘汰,手机都是可换镜头的………
      解鹏:可换镜头手机现在就有了,是索爱还是诺基亚了,挺狠,但不知道实际效果咋样。
      方言:手机摄影现在存在弊端就是时滞和高感解决不了,这两块解决了,完全可以取代数码相机。
      陈晓明:去年平遥国际摄影节林添福有个展览都是手机摄影,用的好像是诺基亚,4000多万像素吧,看片子还不错。
      石广达:高手用PS处理完后期,微喷出来,普通人几乎看不出来胶片和数码的差别。但数码模仿胶片毕竟不是正路,还是应该发挥自身特色。
      方言:仔细对比,有差距。我试过。用李勇的话说胶片的暗部沉稳,有层次在里面。
      王丹:你们自己玩无所谓,像我们做新闻,还是数码快捷,立竿见影,拍完就看,不行删了再拍,我们不能允许失误啊。
      王刚:刚才你没来,聊这个了。商业、新闻必须是数码了,但我们主要还是爱好,没那么急。胶片的冲洗过程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种享受了。
      赵丹竹:一般拍完多长时间冲洗?
      陈晓明:这个不一定,着急看效果,一两天就行了,像方言这样的稍微懒点,去年的卷,今年还没冲呢。(众人笑)
      方言:这样也挺好,时间长了再冲看,有惊喜啊。而且自己也能冷静下来看自己的东西,不然自己的孩子咋看都好。有了时间的间隔,能理性审视的时候,会正确分辨好坏。要不拍完的片子哪舍得往下选啊,自己拍的咋看都好。
      李勇:胶片的这种不可预知性,也是特色之一。让你有期待了,虽然拍前我们有预想,但实际还是有差异的。但就是这种细微的差异,让我们有期待。
      孙文波:嗯。拍完心里总惦记着,显影完成从罐里取出的那一瞬间有时候自己甚至有魔术师的感觉。
      王刚:大画幅后期冲洗很重要,很多黑白页片,用区域曝光法拍摄,后期冲洗要针对不同底片加减时间。这个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魔术。
      王丹: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现在后期也可以PS调整出来吧。估计以后慢慢的就被人遗忘了。(低头看身边赵丹竹的记录。)
      王刚:可以,但底片上看不一样啊。PS的是通过调整底片,再输出的时候得到满意的作品。但区域曝光法可以使你得到一张完美的底片。
      (李勇有同事进来,也是摄影爱好者,李勇介绍完一起坐下。)
      赵丹竹:后期冲洗更多的是化学过程了吧。
      方言:摄影术的发明开始就是那些化学家。一直在创新、改进摄影的也是那些化学家们。所以快200年了,摄影是不是艺术的争论一直也没停止过。
      解鹏:后期确实是个技术活。温度、时间的掌控需要严谨。这些瓶瓶罐罐的,真像是做实验。
      方言:我在家冲卷,我闺女都说我像科学家。(起身拧开饮料,去看立在地上的4X5相机)
      王丹:(手指赵丹竹的记录)你们说用胶片是一种情结,一种心态,但胶片还是有它自身的优势。
      石广达: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嘛。
      王刚:当年电影发明以后,很多就预言戏剧死了,摄影发明以后,又很多人预言绘画死了。现在看都活得挺好,不过更小众,更高端了。
      孙文波:受众面小了。
      李勇:都死不了。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细化。现在很多国外摄影师又回归,象刚才也说了,又开始研究湿版、铂金,当然技术上不是完全一致,在传统上创新。对于他们而言胶片就不只是情结和心态的问题了。
      王丹:夸张点说,胶片有感情在里。数码还是种冰冷的感觉。缺少温暖。
      方言:一个是数字的,一个是模拟的,肯定不同。CD和黑胶唱片的音质肯定不一样啊。听黑胶的那种温暖只有在现场能感受到。数码和胶片也是一个道理。
      石广达:说有感情在里不夸张,现在看小时候照片,光圈构图什么的都不重要了,要的不是回忆吗,能没感情嘛。
      陈晓明:这个对。看一年年的家庭合影,看父母老去,孩子逐渐长大,感情都在里了。
      王丹:对了,一起合张影吧,平时都忙。
      (大伙赞同,王丹起身找位置,记者出身要求严谨,又逐一摆布了一番,尝试用李勇工作室闪灯效果。后来再落座,话题散了,也没再录音。关于胶片研讨大体记录如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