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用热血谱写的战歌
用热血谱写的战歌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8日

周俊良 石喜龙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研究抗日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的热潮。《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过程就是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之前,在我们抚顺清原,同样诞生了一首催人奋进的抗日战歌——《辽东抗日血盟救国军军歌》。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围绕这一课题,众多专家学者及政府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共识:1931年,孙铭武、孙铭宸在清原成立的“辽东抗日血盟救国军”率先举起了辽东地区的抗日大旗,其军歌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直接的原创素材,抚顺清原是国歌的奠基之地。

  据《清原县档案志》记载,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清原县公署将所存档案付之一炬。在残存的档案和资料中,我们依然可以窥见那一段历史的真容。让汉奸的恶行无法伪装,让英雄的壮举不被埋没。翻开清原县档案馆相关档案,可以看到:民国36年3月3日辽宁省府724号文《为催报东北事变后所有抗敌殉职官兵暨抗敌死难人民》记载着抗日烈士遗族的优待政策。后附抗战烈士孙铭武、孙铭宸事迹。介绍孙铭武:“九一八后……首先组织抗日救国军并歃血为誓……决不当一天亡国奴。各处奔走召集各处逃军自卫队……,故其抗日之工作乃先驱首创”。卷内附有1933年2月《奉天每日新闻》、1935年2月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旬刊《半月一人(孙耀祖)》,详载孙铭宸抗日牺牲过程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军团副总指挥李春润为孙氏兄弟所写的请恤文,更是让人读之动容。

  孙铭武、孙铭宸(别名孙耀祖)为清原县清原镇中寨子人。孙铭武,字述周,1889年生。光绪34年考入兴京警官教练所,毕业后任兴京北四区区官兼地方保甲团团总。1916年参加讨袁护国军。1919年该军改编为东北陆军第16师,孙任连长、营长等职。1925年解甲为民,隐居沈阳,开旅社为生。孙铭宸,1892年生,1917年毕业于兴京县立师范学校。自1918年起,在清原任小学教师、校长达10年之久。1928年任清原县教育局教务委员,1930年任县志调查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暴发,身在沈阳的孙铭武目睹日军暴行,联络同乡好友张显铭(留日学生)面见当时辽宁警务处长黄显生,决心组织义勇军抗日救国。回乡后,动员其弟孙铭宸、其兄孙铭久典押了田地和房子,购买枪支,组织队伍。张显铭联络驻新宾第九公安大队二十八中队长李栋栋材等准备起义。1931年10月19日,孙铭武、张显铭、李栋材等在大苏河城隍庙誓师,歃血为盟。孙铭武奋声演讲:“今后之危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杀敌,民族兴亡在此一举”,以刀削食指,血书“血盟救国军”于庭柱之上,滴血涔涔,旁观者无不义愤填膺。由此组建了辽东第一支抗日义勇军“血盟救国军”。

  1932年1月初,队伍整编。孙铭武被推为总司令。其后,联络辽东各县公安队抗日,又联合“耍的欢”等具有抗日思想的山林队,队伍达到1000余人。东边道镇守使、汉奸于芷山在几次围剿不利,诱降不成之后,以共商抗日大计为由相约谈判,孙铭武等人为争取于芷山抗日毅然前往,结果于芷山背信弃义,于1932年1月19日将孙铭武等20名救国军将领枪杀于柳河县三源浦(张显铭受伤被群众救走)。孙铭久于之前战斗中负伤,后牺牲。孙铭宸率余部500人加入了李春润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六路军,任第六旅旅长。1932年10月队伍失败后赴北平。在东北抗日救国会安排下广泛讲演,宣传抗日。后被委任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三军团总参议、兼第四梯队长。1933年2月毅然乘船从北平返回东北前线,因叛徒出卖,在大连下船后被俘,连遭酷刑,誓死不屈,英勇就义。孙铭武从“九•一八”事变当日即开始筹划组织义勇军抗日,率先联络各方,率先誓师起义,是名负其实的义勇军发起人。

     1946年5月29日《中苏友好日报》刊登了《孙铭武 孙耀祖抗日殉难,准入祀忠烈祠》的报道。1953年,辽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孙氏兄弟为烈士并为其家属发放了《革命烈士家属光荣纪念证》和抚恤金。清原县政府先后在孙氏兄弟墓前立碑,并进行修缮。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群体名录,孙铭武排在第一位。2015年公布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名录,孙铭宸在列。孙铭武、孙铭宸兄弟成为国、共两党公认的抗日英烈。

  随着抗战胜利70周年的到来,血盟救国军备受关注。中寨子村95岁的姜学儒老人正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人。2015年,省、市、县相关领导、学者、记者多次对他进行采访,其中包括省社科院东北沦陷史研究室主任张洁、中国近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及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一提起孙铭武,老人就脱口而出:“孙铭武啊,我叫三大爷,在兴京警察学校毕业,在海洋当过区官。孙铭宸,我叫四大爷,从兴京师范毕业的,在阿尔当小学当校长了”。据老人回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多日子,孙铭武就返回了中寨子村的孙家大院,那一段日子孙家大院人来人往,他当时9岁,成天在孙家玩耍。“那时候,我看见孙家大院里一群人在一块儿,还有人拿棍比量,唱“起来”,“起来”,“不当亡国奴”什么的。我起先还以为是嫌我碍事,让我起来呢!后来,我才反应过来,他们是在唱歌”。老人含泪回忆孙铭武牺牲后被拉回孙家大院的场景,以及自己父亲姜绍权跟着孙铭宸参加新宾李司令义勇军,任骑兵团长,后被日本人残忍杀害的往事(据县法院档案记载,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之一的汉奸孙云生于1953年被公审枪决)。他的讲述一次又一次折服了来访的专家学者。人们称他是“清原国宝级的人物”,是名负其实的世纪老人,历史老人。因为他是亲耳聆听过《血盟救国军军歌》的唯一健在的见证人。

  姜学儒老人所听到的歌曲,就是《血盟救国军军歌》。会唱这首歌的还有家住抚顺的孙铭武遗孤孙超老人(原名孙治国,已故)。其歌词是:“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军歌创作的时间是起义前夕,是由孙铭武、孙铭宸、张显铭共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我市历史工作者白凤羽和市社科院副院长王平鲁两人曾分别走访并聆听过孙超老人唱起这首军歌。前者在采访孙超老人后,在2005年10月1日《抚顺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抚顺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歌》的文章,这是关于《血盟救国军军歌》最早的记载。它开起了关于《血盟救国军军歌》与《义勇军进行曲》关系的研究。余音、张杰、卢骅等纷纷撰文。2014年孙铭武被列为全国抗日英烈名录第一位后,杨沛霖在《抚顺晚报》发表的《烽火中“起来,起来”的怒吼》,将关于《血盟救国军军歌》的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2014年12月9日,在清原县召开了“国歌素材诞生地研讨会”,省、市、县多名专家学者和烈士后人应邀参加会议。2015年4月7日,省政府参事室赵杰等6名参事一行专程到清原实地考察了孙铭武孙铭宸烈士墓、孙家大院遗址,并又一次召开了“《义勇军进行曲》缘起座谈会”。随后,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烈士后裔及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论证《血盟救国军军歌》与《义勇军进行曲》的关系,并在报刊杂志及网站上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原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魏亚南在人民日报海外网发表了《国魂之歌的血与泪》,更是全面进行了阐述。2015年上半年,市政协专门成立了考证组赴古北口、张家口、唐山、桓仁、锦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而省、市、县电视台也先后录制播放了《铁血山河》、《抗日烽火映抚顺》、《国歌背后的故事》等纪录片。

  综合来看,姜学儒、白凤羽、王平鲁听到过军歌,孙氏兄弟后人又因为在文革中唱《血盟救国军军歌》被认定篡改国歌而关进牛棚,这些证明了这首军歌是真实存在的。孙铭武孙铭宸等人知识水平较高,又有从军、从教的经历,且曾写过一定质量诗词,可以证明他们完全具备创作军歌的素质和能力。孙铭宸曾率部参加辽宁民众自卫军并到北平四处演讲,田汉又曾采访过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武,这些都是《血盟救国军军歌》传播到更广范围并到田汉手中的可能途径。

  战火纷飞的岁月没有留下承载《血盟救国军军歌》的纸片,但却无法埋没一首用热血谱写的战歌!2015年7月16日,抚顺市政协、市委宣传部邀请省内权威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在友谊宾馆举行了“抚顺——国歌奠基地”座谈会,认为:“辽东抗日血盟救国军军歌”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直接的原创素材,抚顺清原是国歌的奠基地。而这也正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关于孙铭武孙铭宸英雄事迹的记述口径完全一致。

  清原县曾在全县革命遗址普查中,向省市党史研究室申报了“大苏河城隍庙血盟救国军誓师地(国歌原创素材地)”革命遗址。今年以来,县领导及相关部门都在全力以赴推进《血盟救国军军歌》的研究工作。目前,通过走访烈士后人和证人,参加研讨,已经收集了大量笔记、书信、相关文章及数量众多的照片、影象资料,整理完善了考证档案。近期将汇总各专家学者的著述成书。同时,关于县内相关重要遗址的保护、打造和开发工作也正在运作中。烈士们用热血谱写的战歌,终将会为后人永远铭记并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