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难忘十一中
难忘十一中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3年01月28日

 

辛宝贵

 

    抚顺市第五十中学,坐落在东七路八号,我在这里读书时校名叫“抚顺市第十一中学”。

    1981年我考上市十一中,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所学校。抚顺市第十一中学于1959年前建校,其校址并不是新抚区东七路8号,而是新抚区迎宾四路2—6号,即俗称“大庙”的日伪时期的日本神社(如今“大庙”已经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市公安局老干部活动中心),此后不久,十一中学搬迁到新抚区西十路6号(现育才中学)。在1966年迁至东七路8号,一直到1984年抚顺十一中撤销,这里才成为市第五十中学。

    上学期间,我经过老师的介绍和近距离观察对这所学校的建筑格局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所学校由南楼、北楼和大礼堂三部分组成,呈“工”字形,南楼北楼均为东西走向的三层楼,原来北楼的两侧少了两个房间,楼顶是两个大阳台,后来改成了教室。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是南北走向的大礼堂,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文艺演出都在此大礼堂进行。我上学的时候教室还有地板,有一部分已经破损,教室木制黑板换成了玻璃黑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南一楼一层,东端的阶梯教室,这是音乐教室。当时音乐老师用脚踏风琴和手风琴上课,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和好奇。

    许多年后我通过历史资料对这所学校历史沿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东七路十一中校址建成时是东七条寻常小学,它的前身是千金寨第一小学,1932年搬到站前东七路后,改为“东七条寻常小学校”。该建筑始于1932年,为日本人设计修建。主体为日式风格的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建筑平面大体呈“工”字形,由南、北教学楼和中部的会议厅及连接两楼体的过廊组成。会议厅有240个座席,内有上、下两层,其两侧过廊南北长34米。两楼体的建筑平面均为“凹”字形,南楼东西长78米,南边宽17.5米,北楼东西长80米,南边宽15米。该旧址占地面积2884平方米。南、北楼均坐北朝南,有南、北入口,原为铁门窗、拉门,室内铺地板,外墙为水泥罩面,窗口上下有装饰带,平屋顶装饰女儿墙。教学楼内教室均在南面,北面是走廊,东面有阶梯教室。

    这不仅是一座日本侵华罪证,还是红色革命旧址。1946年3月6日至8日,秘密转移到抚顺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此了召开中央东北局抚顺扩大会议。与会人员有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委彭真、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副政委罗荣桓、副总司令吕正操、副总司令兼参谋长肖劲光,以及林枫、伍修权、周桓、唐凯等人。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这次会议为夺取东北,争取全国解放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1926年出生于千金寨的方觉,当年在抚顺从事我党的地下工作,主要负责我党在抚顺地区地下工作的通讯及活动经费保管等事务,还承担过挑选党的地下工作联络点等任务,亲历了从敌占区到我三块石根据地的抚顺—羊湖沟—马圈子地下交通线的组建与使用活动。据方觉老人介绍,东北局抚顺会议上决定暂时撤出抚顺,此后东七条通寻常小学成为当时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秘密联络站。这无疑为东路8号赋予了一层新的历史内涵。方觉回忆说:“我当时是东七条通寻常小学的教员,吃住在学校。学校面积很大,学生放学后校园里基本就没人了,很适合搞地下工作。”他说,当时他经常向学生推荐革命书刊,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了解调查抚顺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动向以及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搜集抚顺国民党军队的部署、调动情况等等。

   解放后这里先后是抚顺市第一完全小学、第二中学、师范学校、师范附属中学、第十一中学、第五十中学。

   我读书时十一中高中部每个年级有四个班,初中部每个年级有两个班,我被分到高一二班,班主任是教英语的鲍宁国老师。据鲍老师本人介绍,他原来学的俄语,也精通英语。那时候十一中初中有英语课,升到本校高中的同学英语水平比我们好,考来的六七个同学是从市五十七毕业的,只学了一年多的基础英语单词和基础语法,也就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鲍老师就从小学、初中基础英语开始“捋”一遍,然后才进入高中英语课的学习。

   当时老师的收入不多,居住的条件艰苦。我们的班主任鲍老师就住在学校南楼三楼北侧的一个小房间里,与我们班级在同一个楼层。这样鲍老师就能随时到班级来观察同学们上课的状况,及时解决学生们在学习中困难。鲍老师和其他老师一样,讲课非常认真,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老师将收集到的学习资料都是用腊版刻印给学生。

    抚顺市十一中学地处抚顺市中心,离抚顺百货大楼不远,东西四路商业街、东西五路商业街及欢乐园都很近。同学们利用中午时间逛街购物很方便。我上课用的作业本,钢笔、钢笔水、白纸都是在抚顺百货大楼购买的,白纸买回家自己裁剪订作业本。那时学生的作业本形态各异,大部分都是大白纸裁剪后装订的作业本,也有部分家里条件好点的会买裁剪好印刷的作业本,还有部分同学“耍”单片交作业纸。但是老师没有统一要求作业本,只要求把作业写好。老师理解学生,认真批改作业,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样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和谐。那时的老师拿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对待,我们学生就觉得老师就是我们的父母!

    那时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差很多,有的不到二百分,有的四五百分,老师教起来学生领会参差不齐,步调不一致,但老师尽量让大部分同学都会。同学下课,放学后都可找老师,咱班的鲍老师,教授语文的佟老师都在学校内住,还有其他老师也在学校住,问起来方便。当时社会上没有补课班,所以不会的就问老师!

    在那个年代,每个星期只休息一天,学生只能在课堂好好听讲,不会的课后尽量找老师解答,老师会利用自习课或放学后的时间给学生解答难题。大部分同学都是在学校上自习一直到晚上9点钟,因为有的同学家比较远要坐车,而这个时间也只剩下环路了。有的同学晚饭都没吃或者是垫吧一口,只有想在学校多学一会儿,享受一下学校的学习氛围。大家互相激励,共同努力、一起进步,为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我上高中时,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个体工商户才开始,社会治安环境不太理想,工厂还是实行计划经济,城市待业青年也很多,各种新生事物才开始萌芽。抚顺友谊宾馆东部山下,开了一家旱冰场,这是抚顺第一家溜冰场,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班上有的同学去玩过,还有的同学逃课去玩回来讲的眉飞色舞、呲牙咧嘴、摔的青一块紫一块,互相碰撞,社会上有一些小“流氓”无所事事、也去凑热闹,发生不少打架斗殴事件。老师告诉同学尽量不去玩,大部分同学不去,有个别几个同学不听照样去玩,并且还去浑河野浴。后来这几个同学有的高中毕业证都没有得到就稀里糊涂毕业回家了。

    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即紧张又愉快,还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新的葛布大桥竣工后,鲍老师在1982年9月20日带领全班同学前往参观,师生由桥南端向北端边走边看边议论、东看看西瞧瞧、摸摸这指指那,心情澎湃。参观后大家纷纷表态要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一定努力工作为家乡抚顺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在班主任鲍老师的带领下还有许多的课余活动,如参加市里组织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走向街头进行宣传教育行人要遵守规则。还利用休息时间去儿童公园打扫卫生、清理垃圾,从我做起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十一中学北门对面有一个寺庙,在拆除中发生死亡事故。当时十一中有一个校办工程队给学校挣点钱,为学校教职员工搞点福利。市内有条件的学校都有校办工厂,利用一些退休人员和待业青年创收,这一年冬天鲍老师高兴对我们几个同学说,学校给本校的教职员工发两板豆腐和五元钱,全校教职员工非常高兴,咱们听到也非常羡慕。后来鲍老师说,发豆腐发钱学校领导被教育局领导批评了,说是乱发钱物下不为例。

    学校规定高中部每个男生捡50块砖搬到学校,女生不限。拆除现场乱轰轰的,突然山墙倒向准备倒下的反方向,房顶上的一个老师傅将年轻人推向一边,自己确被砸倒,一看砸人了,学校一声令下,撤!学生一轰而散,听说这个老师傅被砸工亡了。

    当时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是报着考大学,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学习的。同学们在这所学校经过两年刻苦学习后奔赴考场,可惜几乎全军覆没,仅仅考上几名,其余的只能参加工作,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复读准备来年再考。我当时考了300多分,还是与大学无缘。那时国家招的大学生少,假如现在也许就会有希望升入大学的殿堂。

    我毕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在1984年8月1日,十一中学更名为五十中学,只留下初中部。

     多年以后,2005年,五十中学在操场的南部新建了一座六层高的教学楼。2017年暑假,教学楼进行了加固改造,这座年代久远的学校焕发新的生机。现在的五十中学是全市的窗口学校,也是全市规模最大初级中学校,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394平方米,现有50个教学班,2500多名在校生,225名教职工,其中高级教师56人,中级教师131人,研究生及本科学历157人,拥有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素质教育拔尖人才2人,区名师6人,市百花奖教师17人,市级骨干教师35人,现已和抚顺市第四十五中学合并。

    参加工作至今,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曾经给我带来欢乐、伴我成长,教会我许多知识的地方。我试图了解这所学校的历史沿革,并关注母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