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真诚与善良是灵魂的支点
真诚与善良是灵魂的支点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1日

真诚与善良是灵魂的支点

——读尹晓晖《给心灵一个支点》感悟

 

三  口

 

 

    晓晖兄历时近十年的大作,十磨九难,终于云开日出,摆在了案头。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人生的去处是走向深远,灵魂的去处是回归原点”,我觉得这也正是此书的意义所在。

    翻看此书,我最为欣赏的还是第一篇章,即“给心灵一个支点”,我认为这是此书的写作最终目的,也是体现作者思想深邃的最佳视角。“别说人生曲折,只有坎坷才有坚韧和拼搏;别说人生不公,只有差别才有成熟在诉说;别说生不逢时,只有感恩才会发觉已拥有很多。”作者的这一思想认识应该是高屋建瓴的,没有时间的磨砺和精神的升华,是难以达到的。

    在第一篇章中,作者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剖析,有从教师的圣洁到官员的思考(玉观音),有从母爱中品味人生(圣洁),有对“皈依”的自述,有对寂静自修彻悟人生的感悟(自修心得),有关于心灵的探索和对智慧的思考(心灵的和谐是智慧的源泉),有对男人的认识(男人的形象),有对自己成为一个新闻记者的骄傲与责任(记者的心思)……通过剖析与感悟,作者的灵魂得到了纯净,认为或者是始终笃信“善良是这个世界的本源”。

    我知道,晓晖的笔名叫“净缘”,他对佛学思想有着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对“真诚与善良”有着超乎寻常的虔诚,如同罗曼罗兰那般“我的得救完全由于我精神的真诚,是彻底而永恒的,贯穿在我毕生的每一刻中和所有的场合中。除了善良而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是超越的标志?”。但是,他不烧香拜佛,而是把“真诚与善良”注入笔端,落实到行动。

    在他当法制记者期间,“每当面对那洒泪的愁容和无助的目光,每当拆读那透着殷红的悲壮上书,每当看到那正义之剑在铜锈的包裹下失去光泽,思想便在滴血,感情便在燃烧……尽管最终让我看到的是那些透着泪痕的笑脸,但却没有喜悦。”我知道,他是一个小记者,不能掌握生杀大权,也不能亲手拨乱反正,为了生存甚至都不能多言,而且更多的是不一定能看到“透着泪痕的笑脸”……但是,他从心底里流淌出的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不正是这种“真诚与善良”的体现吗?

    记得弘一法师出家后,有一次徐悲鸿先生进山看他,突然发现山上已经枯死多年的树枝,发出新嫩的绿芽,就很纳闷的问他说:“此树发芽,是因为您,一位高僧来到此山中,感动了这棵枯树,它便起死回生?”弘一法师答:“不是的,是我每天为它浇水,它才慢慢活起来的。”这种“每天浇水”的潜移默化,正是慈悲的化身,唯有修一颗大悲心,以自己一身为质押,才能最终赎一切恶道众生。

    可以说,在作者的笔下,无一不透露着真诚与善良的字迹。在“记者的心思”一文中,他痛心疾首的写到:“是不是如医生每天见病人一样,久了就麻木了。作为一个警官,一个检察官,一个法官,怎么可以因为一点可怜的私欲,而不顾当事人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昧着良心和曾经的誓言,让执法偏离公正呢?”我知道,他作为《辽宁法制报》驻地专业记者,对地方司法实践中很多困惑,可能还无能为力,

    但是他仍然满怀着“人人向善”的愿望,正如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他在《文化和宗教的交汇》一文中写到:“只有在人们的灵魂中植入善的种子,才能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绽放圣洁的莲花,才能让人们在扪心自问中选择行为的标准。”是的,他写作如此,做人更是反求诸己,无时无刻不让自己的超出“善”的范围。

    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文中,他说:“今天你所做的或许只是为了一份心情,明天当你面对回报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善良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其实人生不只是播种希望,更有心灵的释放。”由此可见,晓晖所理解的“善”应该是心灵意义的善,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伪善”,而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晓晖爱佛,更喜欢感恩。他说过:“别说人生不公,只有感恩才会发觉已拥有很多。”是的,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三国志说:“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所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行走于世间,用加法爱人,用减法怨恨,用乘法感恩,整个世界才是光明的。慈悲是责任心,是心底里长出来的,因缘而生,细水长流,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其实,感恩也可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要感激那些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激那些欺骗你的人,因为他丰富了你的经验;感激那些轻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命运,感激一切使你成熟的人,感恩周围的一切,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的内心就是丰盈坦荡的。

    晓晖在赠我书的扉页,工工整整的写着四个字:境由心转。我虽然不是佛家,但我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此处的境,不单指环境,更指境遇,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佛语说:“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白心性的重要,而境随心转正是在强调‘心’的重要性。但是我想,无论遇到什么境遇,他的这份痴心是不会改变的,绝对不会。

    当然,作为一本杂文集,此书还有某些不足,比如收录了一些非文学类的作品等等不太可人之处,但是尽管如此,仍然不失为一本探索自己心灵之旅的佳作,正如书的题目所示《给心灵一个支点》,我想,这个支点可能就是作者心中长存着的真善美。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人不能拿自己当回事,但也不能不拿自己当回事,因为每一个‘你’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引导着人类行进方向的前行者,更是如此。所以,祝愿独特的晓晖再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更祝愿他有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人生。


上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