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回首来时路,萋萋无限情
回首来时路,萋萋无限情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3日

回首来时路,萋萋无限情

——李栋《昨天的月光·家事斑斓》阅读笔记

 

程显好

 

 

    忘了是在哪一年第一次读到李栋的哪一篇文章了,但内容还依稀记得,是写他姐姐的。文章很耐读,印象深刻的是文字的朴实、流畅。后来又陆续读到他的其他作品,心底便认定,作者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那些描写亲情的文章写得尤其真切、生动、感人!

    翻开李栋这本厚厚的散文集《昨天的月光》,全书三个板块中,第一个就是《家事斑斓》。十几篇文章读下来,禁不住感慨万端。这些文章必会触碰到读者心底最柔弱、最敏感的那丛神经。

    作者的文字质朴感人。没有高头讲章,没有微言大义,却以叙事之生动、情感之真挚,拨动读者心弦,引起读者共鸣,使之生出联想与思索,特别是在那些与之有过类似经历或只在同一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中间。而高子淇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搭建起通往父辈精神世界的桥梁”,则代表了年轻一代读者的感动与思考。由此可见,真正好的作品是能够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尽管他们各自心头的“痛点”与“热点”并不相同。

    这组文章讲的是家族故事,反映出的却是我们特有的民族文化。比如,在作者祖辈那个大家庭里,依然保留着山东老家的种种习俗,“舍得下手打自己的媳妇,是检验儿子是否孝顺的标志。”“常常挂在祖母嘴边的话是:‘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当三儿媳不堪忍受而出走,祖母终日看着三儿子一个人出出进进,虽心里感到凄凉,却“从不改口认错。”这些,其实是千百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规矩”在一位老人身上的体现。这样的情境,在《家》、《白鹿原》等作品中,我们似曾见过。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记忆,就在诸如此类的故事里,生动地展现出来。至于作者提到的那些诸如幼时的挨饿、文革间的武斗、矿工的艰辛、解放初期的三反五反等等,看似不经意的一笔笔,却蕴含着这个国家、时代与社会的过往,足可引起读者的沉思。

    作者经历丰富,用他自己的话说,工、农、兵、学统统做过,只差不曾经商。他在党政机关多年,做过纪委干部、区委副书记,最后在市社科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休。尽管工作不断跨界,他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切关注。同时,心底长存一方不变的领地——亲情。

    有人说,“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当属亲情,而亲情中最深的莫过于母子情、父子情。正是亲情,滋养着每个人偶尔干涸的情感世界。”在书写父母的许多篇章里,作者把这种情感写得深入肺腑,感人至深!

    在《想我的父亲》里,作者说到父亲病重时向他口述遗嘱的情景。父亲一直关心他的进步,从不让他为了家事耽搁工作,那晚却破例没撵他走,并把他叫到床前,向他讲起往事来。老人家对儿子讲家世,讲自己,讲老伴,评说子女……讲累了,开始不停地咳喘,“只有眼睛兴奋着。”而此时的母亲,眼里“没有眼泪,只有苦涩”,“无助地在两屋间走来走去,悄悄伏在我的耳边说:‘看来你爸是真的不行了!’”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是老两口几十年相濡以沫、互相了如指掌的真情流露。而面对父亲的嘱托,作者却只是“茫然地应承着”……这样充满深情的场景,若非亲人,哪里写得出!

    这篇文章写在父亲去世17年以后,而亲人离去之前的点点滴滴依旧刻骨铭心般地深藏在作者的记忆中,足见亲情的难舍。

    描写人物是作者的长项。比如《又见林哥》,通篇沿着作者的思绪,步步推进,步步深入,中间留出悬念,让读者跟着一道着急,一道翘盼,而一个生动真切、可以触摸的形象则渐次出现,清晰地站到你的面前!这篇文章写得极其精彩,有人物、有故事、有情感、有历史,充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篇娓娓讲出的故事,却结构严谨、设计巧妙!寥寥数笔,林哥的豪爽侠义、嫂子的善良柔顺,立马活灵活现于眼前。而林哥的一生命运,则让人读来唏嘘难已!此文让我格外赞赏,连读两遍,击节再三。

    其实,梳理每个人的生活,最终都可以解析出一个时代来,只要肯讲真话。作者的文字正是以真实打动人,并给人以启发。

    作者对幼时生活充满眷恋。书中多次写到自己当年居住过的老虎台,精彩的文字下掩不住心底的一往情深。

    “我家邻居多是采煤工人,有的还刚从山东等地迁来。每次站在门外的高岗向远处望去,视线里总是那片低矮、潮湿又破败的房屋,墙上印着煤球的痕迹,脚下淌着泥泞和污浊……那些由土坯、残砖和黑色坑木圈起的大杂院,门门相对,窗窗互通,时常响起的是胶东大婶高声大嗓的笑闹。”这段话,把东北煤矿的棚户区写得栩栩如生,似在目前,作者的生活积累与文字功力亦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虽然家家都很穷,可是每到傍晚饭桌就摆在院子里或临窗的炕上,总有人伸过手去,拿起你家一根大葱,撅去他家一点大酱,卷进自家的煎饼里,边走边说你家大葱可真甜。如果谁家关上窗门吃饭,人们就会自动地绕着走开,日后若在他家垃圾里见到扔掉的肉骨头,就会被大家讲究起来。”如此朴实、淳厚的生活场景,生动得简直伸手就可以摸到!

    这片“低洼、潮湿、拥挤、破败的矿工棚户区”“那屋顶接着屋顶,炊烟绕着炊烟,门斜屋倾墙败的景象”,让作者“一直想念着。”不难看出,童年的岁月尽管清贫艰辛,但在一个孩子眼里,却总是充满阳光与快乐,以致令作者久久怀念,难以释怀!

    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返乡。”除了疏泄个人的情感之外,也许更重要的,作者是在追念一种远去的生活。这种生活里面,包含着作者自己的生命轨迹和历史刻痕。而每个人的历史,几乎都是由他仍旧能够感觉到的种种故事来呈现的。当他面对沉淀在历史时光中的这些故事时,潜伏心底里的敬畏与虔诚就会伴着浓浓的情感浮现上来。也许,作者正是通过对笔下那些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的回望,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返乡之旅。当然,时过境迁,这些故事已不再显示当初那种沉重的苦难,而故事中的人物也都呈现一种远观后的通脱与旷达。在《老虎台忆往》中,无论是那个喜欢掏男孩小鸡吃的“张小个子”,还是王家、林家那两个“拉帮套的”老头,以至“小文他爸”“小文他妈”,其各自迥然不同的命运无不彰显着一个远去的时代,因而有了更加深刻的典型意义。

    散文和小说一样都是叙事文学,要靠细节来推动叙事,增加文字的张力。作者极擅长细节描写,在他笔下有许多充满生命质感的情节,读来令人难忘,成为他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

    比如,在《叔叔怨》中,说到爸爸带自己去“境遇”比自家好的叔叔家里看望,他先写了自己对“那片如今已被拆除的日式民宅”的新鲜感。进门后见家人正在粉刷墙壁,“父亲先把带来的一个口袋很重地放在了墙角,而后急忙起身与这些晚辈说着什么。叔叔却似有不见地随手拾起一片旧报纸,叫父亲垫坐在满是泥浆的床上,自己则干咳了两声坐回沙发的扶手上,扶了扶鼻子上的茶镜,有一搭无一搭地应付着。”父亲的“急忙起身”和叔叔的“似有不见”、“有一搭无一搭”是何等传神!而当后来有一天“不知就里的姐姐”“下班时硬把叔叔拽到家里”时,父亲、母亲、叔叔和姐姐各自的表现,写得更是极见功力,又极有深意!文章中几次写到婶婶,都只是说到她那“斯斯文文”的“一脸浅笑”,却活画出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心,也透出双方心底的隔阂。

    即使一个偶然提及的过场人物,作者也绝不含糊带过。比如说到林哥的后妈,“续弦过来后没见笑过,虽然一辈子没有生养,印象极深的却是对孩子的烦。老太太终日手执一根长烟管,盘坐在炕上,即便吐痰也只是向炕外欠欠屁股,从上牙缝中将稀物哧出老远,摔到地上时常带着一声脆响。”如此场景,对于有些年纪的人,读罢当能会心一笑吧!

    说到林哥的变化,更是细致入微。最初,林哥没事儿就“跑到上院与我家姊妹嬉闹一阵子。”因为起外号,常让“姐姐们脸红红地拿起笤帚疙瘩围着他打,他总是很夸张地左躲右闪,大呼小叫,直到被打出大门外去。”可是过了一些时候,林哥“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叫我们的外号,也不再和我们打闹”,言语间“总显得有些拘谨。”且总是“顺从大姐的主张。”年少的作者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却“想当然地认为,林哥同样是惧怕大姐的了。”这样的述说,极符合作者当时的年龄与心理,令人信服,令人赞叹!

    四十多年后,作者再见林哥,谈起旧事。说起大姐时,林哥“还用眼睛瞟了一下敞开的门口”,因为嫂子刚刚“悄没声息地走出门外。”这样的细节捕捉,让人不禁叫绝!联想到《想我的父亲》里,当作者把父亲的嘱咐“一字一句地读给父亲”时,老人听完,“与坐在旁边的母亲对视了一下,算是征求了她的意见。”这情节写得真是精准、生动!

    在《叔叔怨》中,关于父亲上班带饭盒的一节,只是百余字的寻常生活场景,却写尽了家人间的浓浓亲情和当年生活的困窘,让人读来喟叹不止!

    在《阳光的灰烬》里,从被妻子发现自己头上的第一根白发说起,作者写道:“秋天的讯号,就这样第一次走进了我的视野。”之后,又“一而十、十而百地生出更多的白发”,“其后皱纹又忽然涌起……短的连成长的,浅的刻成深的……罩上这张昨天还是年轻的脸。”把对岁月的感伤,以及接下来的叙述中对亲人的愧疚,表达得细腻深切,丝丝入扣!

    由于细节本身蕴含的特有意义,常常画龙点睛般地使整个作品变得更加真实而生动,令读者心折。这样的描写,在作者笔下几乎可以随手拈来。

    李栋作品的又一显著特点是真实,是那种让人震撼的真实。这组文章,写的多是自己的家族,笔下却没有一丝遮掩与粉饰。无论说到家族旧事,还是自身经历,都是据实而发,秉笔直书,显出一种直面生活的坦荡与胸襟宽广的自信。

    常常,作者会超越自己作为当事人的局限,而站在客观的立场,换一种审视的目光,回望自己的履历,从而揭示出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复杂人性及其时代与社会意义。通过这样的书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李栋的文字,从不张牙舞爪、剑拔弩张,而是沉稳平静,娓娓道来,却有股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能够把读者拉向特定的年代,感受一种旧日的人生,引发深长的思考。在《一纸苍凉》中,他从父亲的自传中获得了“解读历史的不可多得的文本”,体会到父辈当初“面临的政治压力”,“听到了在巨大的历史阴影下一个弱小而顽强的生命的叹息。”进而发现,“人的性格常常是被环境和时代左右。”……通过探究父辈的生活,作者努力挖掘上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给自己,也给读者带来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作者语言自然贴切,叙事准确简练,且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想我的父亲》、《亲爱的饺子》等篇,写得自然流畅,情真意切,似一气呵成,令人心潮翻涌,不忍释卷。

    作者结构故事的能力极强,在《百年访祖记》、《老虎台忆往》、《又见林哥》诸篇有充分展示。

    作者多年身处领导岗位,工作的繁忙自不待说。难能可贵的是,他未因忙碌而放弃写作、放弃思索,更未因久居官场而背离初心,依然保留着最初的质朴,对自然、对生命怀有透彻的观察和真诚的投入。尤可贵者,他把自己的各种经历都化作生命的营养、创作的源泉。因为积淀深厚,一出手便是精品。从《家事斑斓》里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阅历丰富、思想深邃、为人诚实、处事严谨、宽厚善良、勤勉执着的写作者的身影。

    作者是一个有才气、有性情、有情趣的人,喜欢历史,擅长摄影,爱好旅游。在本书后面两个板块,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有更加全面的展现,从中可以读出一个更加生动、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李栋。

    毫无疑问,《昨天的月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成功之作。其成功,与其说是源自作者的语言功力、写作技巧,莫如说源自他异常敏锐的感受与认知能力及其丰厚的生活积累与诚挚的创作态度。

    有了这些,相信退休后卸去工作重担的李栋,将进入一个文学创作的迸发期,会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上一条:樱桃树
下一条:背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