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羲之入剡三十二帖析
羲之入剡三十二帖析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2日

  马建国  尹向东


    自永和九年(353)王羲之择址金庭构建庄园、永和11年(355)辞官携妻儿归隐到升平五年(361年)病逝,八年金庭岁月是书圣辉煌人生的最后驿站,也是他艺术升华的成熟期。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墨宝、信札、论著,存世800多件中有梁武帝诏令朱异、徐僧权等鉴定题签的有七十八帙760卷,唐太宗命褚遂良录出的《右军书目》计正书五卷14帖,行书一十八卷252帖,后唐张彦远集《右军书记》一卷计465条,皆编入《法书要录》。上述书作绝大多数为入剡期间完成。虽有真伪之考恰格外生动多彩。

    为透析羲之思剡、入剡、归隐(羽化)的全过程,今精选三十二名帖以述其要。

    一、情系剡纸

    《剡槌帖》、《在剡帖》是羲之破列采用隐居地真实地名的帖子,据史志学家金向银考略600多条书札均“找不到金庭二字,也没有其它地名,仅用‘东’‘田’、‘草泽’、‘山下’等为代称”。足见他对归隐之举的慎密。剡槌纸实在在当时太有名,不便隐晦,帖中流露了他“仆事中久,宜暂东”的归隐信息,而在《在剡帖》中,是明确告之羲之一家己寓居剡地了。羲之书法能出神入化,于剡纸分不开,而制剡纸的剡藤主要出产在金庭山上。金庭是当时剡纸的出产地,这也是羲之酷爱金庭,任职期间也常出没于金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甘当逸民

    《北郡弊帖》《逸民帖》,道出了他辞郡归田的理由、思想和行动。直舒“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而“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句则告之己在山阴之东(剡县金庭山)己构造精良的楼房和园林,表明了“田园粗足、丘壑可怡”的淡泊处世观,后苏东坡引为“传家粗足不愿余”。此两帖均为草书,《逸民帖》被后世列为名帖之要,见《右军书记》,入刻《十七帖》。

    《鄙疾进退帖》、《吾所奉帖》《东鄮帖》《东望慨然帖》此四帖传达了被穆帝准其归田的前居心情,如果说《吾所奉帖》是“重增辞世之笃”那未,《鄙疾进退帖》是获准后“可以示从女”一种举家窃喜的心境。《东望慨然帖》告之除羲之外,全部家室包括未婚的操之,献之己在金庭庄园生活,《东鄮帖》写的是永和十一年(355)三月初,新任会稽内史到任可走,羲之在隐居地写给会稽王司昱的告别信,故按例前后用了两个“羲之死罪”。

    灵前《自誓文》,则可推测金庭山下羲之庄园之浩大,西晋时按与田法,官三品可占田四十倾,这个规模很大的士族庄园有祭父母的专设堂厅,故灵前不能曲解为墓前,是在庄园内父母灵位(木子)前举行的祭祀仪式,进一步表白了自己不再为官的心志。文中提出了“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也”的孝悌观念,可以说在隐居之中他仍不忘对子息的教育。

    三、隐居生活

    《丧乱帖》反映了羲之辞归金庭后,信息不灵,以至在洛阳的先祖墓修复后“未获奔驰”未赴祭奠,只好以信致哀。帖中“丧乱之极”句是指永嘉五年(311)六月,燕主刘曜侵洛阳杀官吏挖帝陵、大臣墓,残酷史无前例。此帖摹本藏日本皇室己1300多年,奉为国宝,是王羲之诸法帖最为称颂的帖子,有“真正的右军风骨”之称颂。

    《小园帖》《笃喜种果帖》《采菊帖》《药草帖》这四帖反映了羲之归隐后自食其果的田园生活和乐趣,羲之还把外地的水果优良品种引进来“云北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小园帖》、《采菊帖》草书,入刻《淳化阁帖》、《药草帖》草书著录《右军书记》、入刻《十七帖》。

    《儿女帖》、《中郎女帖》《与谢万书》。前二帖反映了王羲之辞官归田后的天伦之乐;“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可慰心”献之的婚配更是千古奇缘“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后一帖《与谢万书》描述山庄之中不时举办的雅集大有不如兰亭胜如兰亭之感!“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儿女帖》又名《同生帖》为后世所重著录《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入刻《十七帖》等。

    《瞻近帖》、《悼玄度帖》反映快活的田园生活使他格外地思念至朋好友。这是羲之写同一好友许询的两贴。写《瞻近帖》时,许询还在京都,他催许快回来一起享乐,“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许来金庭后住华堂村南五里的济渡村,晚年居羲之庄园并卒葬于此。玄度乃许询的字《悼玄度帖》“省君书增酸悲”“每寻痛惋不能已己。”《瞻近帖》敦煌石室临本(附赵孟頫临本)草书,被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

    《发诏催吾帖》、《万石帖》反映自由自在的逸民生活居然让羲之忘却了朝庭大事“遂当发诏催吾,帝王之命是何等事。”《全晋文》卷22。而对远方思念着的人,羲之却时时关心,如谢万北伐败逃贬为庶人。升平五年(361)冬,复为护军将军。因降级使用,心怀不满,羲之与书劝慰。“万石,仆虽不敏、不能期之以道义,岂苟且!岂苟且!若复以此进退,直是利动之徒耳,所不忍为,所以不为。”《全晋文》卷24。

    《食谷帖》《服食帖》《官奴帖》这是见证羲之道教生活的三帖,晋书云“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因为金庭山上的白云洞是他始祖王子晋登仙羽化福地。也是羲之择地金庭的直接诱因。相传羲之曾在白云洞中修练过,此三帖是很好的佐证。服食是道家术语,指吞食五石散一类的丹药。食谷是指复吃米饭,道家辟谷法是不吃鱼肉粮食把人饿瘦,导引羽化升天。前两贴均道出服食伤身的信息,“自食谷、小有肌肉、气力不胜更生余患。”《全晋文》卷25,“服食故不可乃将冷药,……肠胃中一冷,不可如何”但羲之依旧执迷不悟,连官奴即他的儿子的小女王润生病,都要按道家的方式作三官手书予以治疗。“官奴小女王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此帖载《宝晋斋帖》是羲之留于世的唯一一份首过书,按道家规矩须用行楷,规规正正,是研究二王书法的极妙佳品,更堪称历史上道家上章首过书之范本。十分珍稀。

    四、病中书

    《衰老帖》《择药帖》《发疟帖》《疾不退帖》《邛竹杖帖》《小行多帖》《迎集中表帖》《七十帖》反映了朽病交逼是王羲之晚年的基本特征,此八帖集中反映了病魔缠身时的艰难行状:“小行多”即小便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迎集中表帖》中更说得明白“便疾绵笃,了不欲食,”《七十帖》也诉述“但恐前路转欲逼耳”(《全晋文》卷25,页1604)。让人感佩的是即便在病榻之中书圣乃笔耕不止留下这么多千古佳作:《七十帖》草书入刻《十七帖》载目《宣和书谱》《邛竹杖帖》又名《邛竹帖》草书,入刻《十七帖》《疾不退帖》草书,入刻《淳化阁帖》,《衰老帖》《择药帖》《发疟帖》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羲之晚年还对书法创作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总结。他在《论白云先生书决》中提出了“书之气,必达手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主张把练功的道和书法的意贯通一气,这样就能达到“书妙尽矣”!他的力作《笔势论十二章》成为传世家珍不仅造就了王献之而且成为书法史上的魂宝,他隐居金庭的只字片纸不是后世大英博物馆的宝藏便是一千三百年前日本国的国宝,可见金庭王羲之是全世界的!

                                            参考书目:《王羲之金庭岁月》金向银著

                                                      《王羲之家世》 王云根著   


下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