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详细信息—>徜徉在黑白世界里
徜徉在黑白世界里
阅读数:0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4日

        ———观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
王晓峰



     2002年,我在杭州荣宝斋书店买过一本凯绥•珂勒惠支素描集,当时只觉得作品风格独特,画风淳朴,尽显人性的光芒。画家对光影的理解和再现,线条的运用,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与展示,都极其准确到位,甚至有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不仅仅记住了她的画,也记住了她那张有着男人相貌的面孔,在我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今年10月下旬,我去北京出差,恰逢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令我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只因可以近距离欣赏她的原作,实在是太难得了。步入中国美术馆,珂勒惠支的作品挂满馆内三层三个大厅,展览的名字叫“黑白的力量”。共展出了她经典作品120余幅,包括版画、素描、雕塑以及自画像。整个展厅的光线很暗,呈茶灰色,作品按创作年表分布,每件作品的上方都安放一个色灯,将一束柔光聚焦在作品上,展厅里观众不是很多,人们轻轻地跺着步,仔细欣赏一件件作品,徜徉在黑白的世界里,尽享德国素描大师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力量,令人敬畏和感叹。
     凯绥• 珂勒惠支是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德国女版画家,早年鲁迅先生对她推崇备至,1931年将她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对中国左翼木刻的推进和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近观珂勒惠支的作品,无论是版画、素描、雕塑还是自画像都有一种悲悯、抗争、无奈的忧伤,她的作品画幅都不大,均在2平尺以内,最小作品只有巴掌大小,但观其作品却有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甚至可以说,人类现代美术史因为有了她而变得深沉、勇敢、善良和悲壮。她是世界上公认的几个黑白大师之一,她一生只用黑白两色创作,钟情于黑白之间,给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和富于同情心的人们的热爱。然而,珂勒惠支不是一个高产型的画家,加之战争年代她的很多作品被毁于炮火下,这使得她本来就少的作品显得更为稀有和珍贵。
     珂勒惠支像伦勃朗一样,画了很多自画像,她始终专注于自己那张不很漂亮又有点男性化的脸,整个展览她的自画像作品应该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按照年代划分,几乎走不远就会出现一张自画像。她喜欢用宽的炭精条,寥寥数笔即可简约、概括地画出准确的轮廓,人物表情平静而安详。她的自画像从青年时代一直贯穿到老年,她所画的自画像绝不是虚荣和自我迷恋,而是更多地反映她在人生各个时期的自我叩问、自我思索。就像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自我陈述,只不过是沉默无声的陈述罢了。
     她是母亲、妻子,对丈夫和儿子的爱贯穿于她的一生,她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从她的思想感情里多了一层由亲情侵染过的悲情,因而她表现的母爱体裁作品可以让人怀想千遍,驻足良久,甚至落泪。画面描绘出温情动人的母爱情怀,或表现一双大手,或是一个贴心的拥抱,孩子渴望无助的眼神,被她刻画的栩栩如生无比动人。
     她失去儿子后,1910年4月她在一篇日记中这样记录着:“老是梦想能有一个孩子,以便再感受一下这全部的温情。唉!这种欲望简直比梦中激发起来的感情更为强烈。这是一种在我想象中不可言喻的、甜蜜的、温馨的感觉。这真像彼得还睡在小床上,我去掀开他的被子那样。他完全是一个婴儿,他的身上溢出一股暖暖的香气。这段细腻的描述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无尽思念。
     在整个展出作品中,一幅极简约的素描深深吸引了我,画面是描写在饥饿年代因没有食品,俩个饥饿的孩子拉扯着母亲的衣襟啼哭,无可奈何的母亲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一只手反捂住一个孩子的嘴,但仍无法掩盖内心难以抑制的悲痛,作为母亲她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应有的温饱,对她来说是多么无奈和绝望。画家只用了简练的线条,把一个伟大的母性形象跃然纸上。没有任何色彩的渲染,表达了她强烈的爱憎和情感。
     从她的所有作品里,我没有找到一张洋溢着喜悦表情的人像,全部都是再现低沉、哀怨、苦难、贫穷、饥饿的神情,表现了画家对无产者、社会底层平民的同情怜悯之情,她的绘画素材很多来自于她丈夫的诊所,可以直面接近体验处于病痛、贫困的患者,甚至可以接近处于死亡线上的人群,她对生死存亡问题比一般人有了更透彻的艺术表达。
     珂勒惠支与伦勃朗一样,其所绘画的形象、手法均不以漂亮、华丽取胜,而是以浑厚朴实的表现力使其作品散发着侵人心髓的艺术魅力。她是表现光影的真正高手,线条干净沉实又不失灵动,强烈的黑白反差、高光的运用使作品明快敦厚而有力。而且她把自己的形象境遇移植到所画的贫民身上或场景中,使作品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越到晚年情调越沧桑,手法也越老辣。作品还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很多作品借助于“手”的刻画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
     时在1919年左右,珂勒惠支已步入老年,当她的眼睛已不能囊括所有精微细节时,她开始寻求以视觉上的新认识和新理解去解决一些新的课题。一个新的创造意图在她心里燃起,她的风格开始转变了,以过去瞬间的精确描绘把握具体和偶然性的现实主义,让位给更多的理想性描写,以更简练的手法来处理画面和线条。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由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绘画风格的变化也是合乎逻辑的。
     在三楼左侧大厅里,我发现一个外籍女士用围杆把一部分作品区域围上,不让观众靠近,她手持精密仪器反反复复在测试着什么,我好奇上前询问工作人员她在干什么,他们告诉我,德方办展人员在测试美术馆室内湿度、温度、照度参数等等,是否对作品有不良影响,检测是否合乎办展要求。看到此景,我再一次被日尔曼人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所感染。
     一位女画家之所以伟大,影响力如此深远,是因为她用独特的思维、用犀利的笔触、用感人的作品去诠释了她的立场和观念。她用一生时间,竭尽全力用绘画语言去表达个人情感,去努力抗争,去揭示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去讴歌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唤醒人们反对暴政、反对战争的伟大壮举,她将自己的关注热点始终放在水深火热的平民身上,既有女性画家所善于表达的母爱,又有超出一般女性的豁达与顽强。
     珂勒惠支的作品和她的名字一样是不朽的,值得我们经久不息地传颂和敬仰。

001.jpg

  版画 《饥饿》

002.jpg

003.jpg

 版画 《母与子》

004.jpg

珂勒惠支晚年肖像

005.jpg

珂勒惠支侧面肖像